为了账号安全,请及时绑定邮箱和手机立即绑定

Python面向对象基础:设置对象属性

标签:
Python

用类存储数据

类实际上就是一个数据结构,对于python而言,它是一个类似于字典的结构。当根据类创建了对象之后,这个对象就有了一个数据结构,包含一些赋值了的属性。在这一点上,它和其它语言的struct的作用是类似的:存储数据并提供数据检索功能

例如,下面是史上最简单的类:

class Person: pass

pass关键字表示这个类没有实际的逻辑体。这里只是定义了一个类,这个类的对象初始化时不会存放任何数据。现在,构造一个对象,让它和dict一样存放一些数据:

1
2
3p = Person()    # 构造对象p.name = "longshuai"  # 创建对象的属性namep.age = 23            # 创建对象的属性age

现在,Person的实例对象p中就存放了两个属性:p.name和p.age。可以直接去检索存放在p中的数据:

1
2print(p.name)  # 输出"longshuai"print(p.age)   # 输出23

也可以使用dict来存储这些数据:

1
2
3
4
5
6
7
8>>> d={}>>> d["name"]="longshuai">>> d["age"]=23>>> print(d["name"])longshuai>>> print(d["age"])23

在数据存储方面,它们的作用是完全等价的。实际上对象/类在内部就是使用一个名为__dict__的dict类型来存放它所拥有的数据的。

1
2>>> p.__dict__{'name': 'longshuai', 'age': 23}

__init__()构造对象初始数据

上面的name和age属性是在构建了对象之后附加上去的,如果想要创建对象时就存放好数据,可以定义类的构造函数__init__()。例如:

1
2
3
4class Person:
    def __init__(self,name,age):        self.name = name        self.age = age

然后创建对象的时候,传递name参数和age参数即可。

1
2
3>>> p = Person("longshuai",23)>>> p.__dict__{'name': 'longshuai', 'age': 23}

如果想定义这个类公有的数据,可以将公有属性定义为类的属性。比如中国人都是黄皮肤:

1
2
3
4
5class Person:
    skin = "yellow"
    def __init__(self,name,age):        self.name = name        self.age = age

这样每次创建Person的对象实例时,每个对象都会有相同的肤色:yellow。但注意,这个skin属性是类属性,不是对象属性,它是存放在类的名称空间中的。当对象真的需要这个属性的时候,会临时去检索类的名称空间来获取。看下面的__dict__字典即可知道:

1
2
3
4
5>>> p = Person("longshuai",23)>>> p.__dict__{'name': 'longshuai', 'age': 23}>>> p.skin'yellow'

但注意,按照面向对象的封装原则,在类中定义类变量属性是不合理的,因为要在外部访问它需要通过x.y的方式,这意味着打开了封装好的"黑匣子",暴露了属性。除非真的有需要,否则可以将类变量的定义放进构造函数__init__()中,这样每个初始化的对象都会有该属性。

setter和getter方法

在面向对象的角度上考虑,一般是不建议直接在类的外部通过x.name的方式赋值、取值的。而是定义对应的方法,通过方法来取得对应的值。这两类方法称为setter、getter方法:setter用于赋值或设置属性值,getter用于取得属性值。

1
2
3
4
5
6
7
8
9
10class Person:
    skin = "yellow"
    def __init__(self,name,age):        self.name = name        self.age = age    def set(self,job):        self.job = job        return self
    def get(self):        return self.name,self.age,self.job

上面的set方法用于设置一个新属性job。get用于返回对象的3个属性。

1
2
3
4
5>>> p = Person("longshuai",23)>>> p.set("manager")>>> name, age, job = p.get()>>> print([name,age,job])
['longshuai', 23, 'manager']

需要注意,setter方法可以有多种类型的返回值,常用的有4种:

  1. 返回设置后的值

  2. 返回设置前的值

  3. 返回对象自身

  4. 返回布尔值,表示是否设置成功

这4种返回值都很常见,特别是第三种用来串联对象方法的时候非常好用。修改上面的set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class Person:
    skin = "yellow"
    def __init__(self,name,age):        self.name = name        self.age = age    def set(self,job):        self.job = job        return self
    def get(self):        return self.name,self.age,self.job

上面的set()返回self对象自身。于是串联set()和get():

1
2>>> p = Person("longshuai",23)>>> name,age,job = p.set("manager").get()

无论使用何种返回值方式,都不会真正影响程序的使用。但使用合理的返回值类型,可能会简化代码的编写。另外,决定了返回值的方式后,就不要再去修改,因为很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上面的getter返回了多个值,但一般来说getter只返回一个对应的属性。比如getname()返回name属性,getage()返回age属性等。这样需要定义多个getter方法。

1
2
3
4
5
6
7
8def get_name(self):    return self.namedef get_age(self):    return self.agedef get_job(self):    return self.job

合并setter和getter

很多时候可以合并setter和getter方法。合并的方式是判断方法的参数,如果调用方法的时候给了参数,就表示setter,没有给定参数,就表示是getter。

例如,对于job属性:

1
2
3
4
5def set_get_job(self, job=None):    if job:
        self.job = job    else:
        return self.job

现在可以以给参数和不给参数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调用set_get_job()方法:

1
2
3p = Person("longshuai", 23)
p.set_get_job("manager")     # 给了参数,说明是setterjob = p.set_get_job()        # 没给参数,说明是getter

总结

本文介绍了各种设置对象属性的方式,属性其实就是数据,对象/类就是属性的容器,这一点很重要。我最开始学java的面向对象时,虽然对类和对象有那些教科书式的理解,但始终没有感受到类/对象其实就是一种用来存储数据的数据结构。直到学习了Python/Perl,我才意识到这一点,然后理解面向对象就容易的多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blogs.com/f-ck-need-u/p/10091181.html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TA 点赞

若觉得本文不错,就分享一下吧!

评论

作者其他优质文章

正在加载中
  • 推荐
  • 评论
  • 收藏
  • 共同学习,写下你的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赞赏金额会直接到老师账户
支付方式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今天注册有机会得

100积分直接送

付费专栏免费学

大额优惠券免费领

立即参与 放弃机会
意见反馈 帮助中心 APP下载
官方微信

举报

0/15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