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账号安全,请及时绑定邮箱和手机立即绑定

投稿003期 | 读懂腾讯

曾经我对腾讯的看法,和今天许多人一样。这是一个只知道抄袭,只知道收费,不给对手丝毫生存空间的霸主。直到后来,我看了一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腾讯的看法。

那是2017年的五一节,一大早赶到机场去接朋友。由于飞机晚点,一个人在机场漫无目的的走着,结果就看到了尽头的中信书店。想着反正闲着也没有什么事情,就进去看看吧。书店不大,人很多,有戴着眼镜的老人,有穿着西服的中年男子,也有打扮端庄的少妇,我的到来没有对他们造成丝毫的影响。里面的书大部分都是创业、企业管理和投资相关的,充分体现了深圳的特点,全民创新,全民创业。记得前几天陈一丹先生在《开讲啦》说到,在过去30年里,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像深圳这样变化如此的巨大。

就这样一个人在这个小小的书店里转着,突然就看到了放在门口的一本书《腾讯传》。当时我的脑海里只有一句话,腾讯竟然出书了?还叫腾讯传,里面讲的到底是什么?顺手拿了起来,封面看起来像腾讯本身一样,看似年轻的背后却透露着战火洗礼的光芒。作者是吴晓波,封面写着一行显眼的字:幸存者 · 挑战者 · 领跑者,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内心有一种感觉,这九个字,在中国,只能是描述眼前的这个公司。说实话我对吴晓波先生并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是一个很出名的作家,写过很多出名的书,但是在我的印象里他并不是一个专门写互联网题材的人。带着诸多的疑问和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

幸存者

在很多人的眼里,马化腾是一个背景通天,在别墅的普通家庭里长大,拥有一个企业家的父亲,李嘉诚的侄子,但是在我眼里,马化腾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创业者。

1986年4月11日,时隔76年之后,哈雷彗星再次光顾地球,在那个早春之夜,无数少年仰望星空。其中就有一个来自深圳的15岁初三学生,他向别人宣称自己是全校第一个看到哈雷彗星的人。这个人就是,马化腾,未来的华人首富。此时,他只不过是深圳中学一名普通的学生,当时的深圳处于开疆扩土的时代,所以不要以为马化腾从小就是富豪之家,上的也是普通的学校,并不是贵族中学,那个时候深圳还是个小渔村。马化腾的父亲当时在八所港港务局上班,只是个普通的小职员,一个月的薪水只有200元。

马化腾当时还是学校天文兴趣小组的成员,值得一提的是,马化腾发现哈雷彗星以后拍下了照片,并且写了一篇观测报告,寄到了北京。然后获得了观测比赛的三等奖,得到了40元的奖金,这也是马化腾赚到的第一笔钱。

成功的人和我们有一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他们愿意朝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努力,并为此做一些事情,他们不怕付出,也享受收获。

至此,好像我们的故事跟一个互联网大佬没有任何的关系,更像是伽利略,哥白尼的童年经历。哈雷彗星被成为扫把星,预示着动荡与不安。

抬头仰望星空的少年中,不仅仅只有马化腾,还有另外两个熟悉的人,雷军和丁磊。他们或许都是被哈雷彗星选出来,用来重构这个世界的秩序。

1984年,马化腾跟随父母从海南迁居到了深圳,那时的深圳刚刚被建立为经济特区,处于一片火热发展的状态。或许你经常听到一句话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并不是出于某个伟人之手,而是出于深圳蛇口工业区政府之手,这句话后来还出现在1984年10月份的国庆阅兵仪式上。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对传承千年的儒家思想公开发起挑战,第一次把时间和金钱划等号。那一年马化腾13岁,他认识了同样被深圳精神从天津吸引过来的许晨晔一家。由于深圳那段时间移民特别多,所以深圳中学不得不扩建两个班级,一共十个班级,前八个班的学生说广东话,后两个班的学生说普通话。而在说广东话的八个班里,还有另外两个人,张志东和陈一丹,这就是未来腾讯的五位创始人其中的四个。

命运选择了四个少年,让他们在对的时间相遇

马化腾初中的时候,成绩一直是前三。有意思的是,马化腾只对天文感兴趣,但是成绩一直很好。张志东,许晨晔,陈一丹三个人都对数学感兴趣,参加了 奥林匹克数学小组

进入高中以后,马化腾,陈一丹和许晨晔被分在了一个班级。高二的时候,陈一丹则被分到和张志东一个班级。后来据陈一丹回忆与马化腾交往的日子,他们经常一起比赛背诵圆周率,看谁背的位数最多。

1989年,马化腾考上了深圳大学,高考分数739分,当时满分是900分。这个成绩在当时是可以去清华或者北大的,但是马化腾选择了留在深圳。马化腾一直把天文作为自己的爱好,所以他自然是想选择天文系,但是当时的中国院校几乎没有天文系,深大自然也没有。马化腾无奈之下选择了计算机专业,是的,你没有看错,马化腾竟然是因为无奈才选择的计算机专业。跟马化腾一起选择深大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张志东和许晨晔,许晨晔还跟马化腾分在了一个宿舍,陈一丹则选择了化学专业。

大学时,马化腾和许晨晔最喜欢做的事情除了一起学习计算机以外,就是在深大的校园里跑步,校园的北面是农田和错落的农舍。当时的马化腾和许晨晔一定想不到,二十多年以后他们可以在这片空地上建起一栋39层高的腾讯大厦,可以每天坐在顶层办公室俯瞰校园。

大二的时候,马化腾特别注重C语言的学习,马化腾拥有一种独到的产品见解,知道如何把一个产品使用代码描述成为一个应用。但是马化腾的算法不行,巧合的是,张志东当时正好精通算法。而陈一丹虽然人在化学系,但是交际能力特别强,不仅是化学系的学生会主席还是校学生委员会的副主任,毕业那天被选做学生代表,站在深大的礼堂上演讲。

毕业以后,腾讯四位创始人都被分到了不同的企业去实习,马化腾去的是深圳黎明电脑网络有限公司,当时是中国南方计算机水平最高的公司。马化腾在22岁的时候也做出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产品,股票行情分析系统,当时黎明公司的人很震惊这种产品是公司的实习生做的。派人去和马化腾沟通,最终马化腾要价五万元,这相当于当时大学生毕业三年的总收入。结果黎明公司毫不犹豫的就买了下来,这也是马化腾的第一桶金。

1993年9月,结束实习工作的马化腾和他的同学们各奔东西。

马化腾进入了深圳润迅通信集团当一名软件工程师。

陈一丹被分配到深圳出入境检疫局,同时在职攻读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法硕士学位。

许晨晔选择进修南京大学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研究生。

张志东也选择去华南理工大学攻读研究生,因为在那里可以更加磨炼他的算法能力。

1984年,点对点通信的BBS开始在美国出现,当时叫惠多网(FidoNet),通过电话线连接,每根电话线只能支持一个用户在线,所以收发信息都要等前一个用户下线以后才能操作。

1994年,马化腾第一次通过瑞星杀毒软件做的一个BBS了解到惠多网的存在,玩了半年以后,马化腾开通了惠多网的深圳站,名叫 ponysoft,Pony是马化腾的英文名,中文翻译为小马驹,简称为马站

当时惠多网在中国的站点不到10个,其中北京有两个,南京,上海,广州各一个。这几个站点的站长后来都成为中国互联网一二线企业的创始人。马站在当时是最豪华的,马化腾一共拉了四根电话线,配了八台电脑,可以同时容纳四个用户在线,马站花光了股票软件带来的5万元收入。但是也让马化腾第一次感受到互联网和通讯的魅力,这也为日后创办腾讯埋下伏笔。

张小龙在设计出Foxmail后,有一天收到了一封邮件,邮件中指出了Foxmail里一个细微的错误,发件人自称自己是Pony,经营着一个惠多网站点。这是微信之父和马化腾第一次隔空对话,也是马化腾为什么能被张小龙称为中国第一产品经理的原因。因为马化腾对于产品的意识和用户的体验,早在经营马站的时候,就已经根深蒂固了。

1994年,如果说有一年对世界互联网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话,一定是这一年。

1994年,美国两位天才少年成功研制出28.8K的高速调制解调器,可以每秒钟传输3KB的文件。

1994年,马克·安德森开发出UNIX版的Mosaic网络浏览器。

1994年,微软宣布Windows操作系统取得重大突破。

1994年,斯坦福大学的华裔学生杨致远在一个拖车里创办了名叫 Yahoo! 的公司。

1995年,Sun开发了Java编程语言,同年8月9号,马克·安德森创建的网景通信在纳斯达克上市。

1995年,马化腾接见了一位从浙江宁波赶来的惠多网网友,这个青年刚刚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毕业,他告诉马化腾自己的梦想就是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电脑企业,然而那时的他还在为生活所发愁,这个青年就是丁磊。

1995年,再也无法忍受平淡生活的丁磊选择创业,所有的人都不支持他,万般无奈之下,丁磊选择出去散散心。这时就想到了远在深圳的马站站长,丁磊想去深圳看看,顺便找马化腾聊聊。同年4月,一个杭州的31岁英语老师在杭州创办了一个名叫 中国黄页 的网站。7月,刚刚拿到麻省理工学院护理学博士学位的张朝阳在同校同学的帮助下,拿到了100万美元的投资,回到北京创办了一个名叫 中国在线 的网站。

1996年,Yahoo! 在纳斯达克上市。美国人杰克·史密斯推出免费电子邮箱系统 Hotamil

雅虎上市后一个月,王志东发明了中文之星汉字输入法,并且开通了四通利方网站。

同年,Yahoo! 的上市刺激了一直找不到方向的张朝阳,张朝阳决定照抄雅虎,请人开发了一个中文搜索引擎,名叫搜狐。

1996年,张志东读完研究生,回到深圳工作,去了曾经马化腾实习过的黎明公司。

1997年微软以4亿美元收购 Hotamil

同年,远在北京的丁磊意识到电子邮箱将是一个前途无量的互联网事业,拿出了自己全部的50万积蓄创办网易公司。

丁磊的这一举动,真正刺激到了马化腾,因为随后不久网易公司开发出的一款产品就以每套十万的售价被人疯抢,丁磊也因此成为声名显赫的百万富翁。因为邮箱一直是马化腾想做的事情,但是却被丁磊抢先了。再也不甘这么下去的马化腾,打通了张志东的电话。

1998年春节后,马化腾约张志东在润迅公司所在的金威大厦附近的一家咖啡馆对张志东说:“我们一起办一家企业吧。”

马化腾兴奋的向张志东描述自己的想法,想要开发出一款针对寻呼机的软件,使寻呼机能够接受来自互联网的消息,他们面向的用户就是全国各地的寻呼台。张志东和马化腾从初中开始培养出的同学情谊,是什么都比不了的,张志东无条件的信任马化腾,立刻辞去了黎明公司的职位。马化腾和张志东随后找到了陈一丹和许晨晔,两人也是毫无条件的信任彼此。

我从不羡慕马化腾什么,我最羡慕的就是腾讯四位主要创始人,他们之间从初中培养起的那种感情,和彼此之间无条件的信任,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想要什么。

当时的陈一丹在检疫局的工作非常的安稳,得知好朋友想要创业,他内心自然是很激动同时也很欣喜。设身处地,换做是我们,一个从初中就开始认识的同学,就是那种毫不犹豫的感觉。但是陈一丹当时已经结婚了,比较担心创业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陈一丹的妻子对他说:“没关系,我还有一份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陈一丹的妻子是陈一丹在大学时认识的,两人同为化学系,陈一丹大二,妻子大一,两人是在新生入学时认识的。

而后,四人又找到了专门做销售的曾李青,注册公司当时需要50万的注册资金,这也是为什么马云,丁磊,马化腾,创业之初凑的数字都是50万,因为50万是门槛。

当时名字并不叫腾讯,五个人商量了四个名字,分别是,网讯,捷讯,飞讯,腾讯。按照排名,腾讯是排在最后面的,因为马化腾认为自己的名字里也有一个腾字,这样别人可能认为叫腾讯是指他,实际上并不是的,腾是腾飞的意思。结果巧合的是,当时替马化腾办理公司注册相关事宜的,是马化腾的父亲,马陈术先生。前三个名字都已经有人注册了,无奈之下只能选择了公司名字叫 腾讯

腾讯公司的五个人就挤在一间很小的办公室里,马化腾当时制定了一个三年计划,三年内员工达到18个人。

腾讯一开始的办公室

如果说1994年是互联网的开端,那1998年到1999年一定是互联网的高潮。

1998年11月24日,微软42亿美元收购网景公司,并把IE浏览器和Windows 95进行捆绑销售。并与同年发布了Windows 98系统,并把Web网页设计这个概念引入浏览器中。

没错,我大前端是微软弄出来的。

同年,即将破产的苹果公司收购了Next,乔布斯得以回归苹果,乔布斯以50%的苹果股份,放弃起诉Windows操作系统侵权并且在苹果系统中提供office软件为代价,获得微软一亿美金的投资。乔布斯得到钱以后,首先结清所有的欠款,然后砍掉苹果其他所有不赚钱的项目,专心研究个人电脑。然后发布了极简主义的iMac电脑,使苹果扭亏为盈。

比尔盖茨后来承认,低价出售苹果股票是他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因为他认为乔布斯不可能逆袭。

同年,杨致远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在福布斯高科技百富榜以10亿美元的身价跃居第16位。同样是这一年,两名斯坦福大学的校友找到杨致远,想把他们手中的搜索技术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雅虎公司,但是被杨致远拒绝了。随后,这两名年轻人在美国加州郊区的一个车库孤独的创业,他们还给公司取了一个很随便但是日后震惊世界的名字 Google

国内由于受杨致远的影响,曾经仰望星空的少年们,都开始了自己的蜕变之旅,他们也逐渐走向了正规。今天那些让我们震耳欲聋的公司,几乎都是在此时开始明确了公司的方向。

1998年4月,张朝阳率先完成中文搜索引擎搜狐的开发,克隆出了中国版的雅虎,同年10月,张朝阳登上美国时代周刊,被称为数字英雄。

1998年8月,王志东在美国考察的时候接触到了北美最大的中文网站,华渊生活资讯网,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展开合并谈判,12月1日,新浪成立。

此时的广州,刚刚依靠出售邮箱产品赚到第一桶金的丁磊决定,把网易从软件销售类型的公司转型为门户网站,网易诞生。

1998年6月,鲍岳桥在北京创办了联众游戏。同月,刘强东开始在中关村创办京东,主要业务是销售光盘。8月,朱骏在上海推出娱乐型社区Gamenow,后来更名为 第九城市。10月,方正集团的员工周鸿祎开发出3721搜索引擎。11月,毕业于复旦大学的陈天桥拿出50万积蓄在上海创办 盛大网络

1999年3月,马云拿出仅有的50万积蓄,创办阿里巴巴。同年年底,在美国取得计算机硕士学位的李彦宏拿着美国找来的风投资金,回国创办百度。

随后几个月,新浪,网易,搜狐,迅速获得国际资本的大力支持。1999年底,新浪,网易,搜狐,相继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当时中国互联网的三座大山。

而此时的腾讯在干什么呢?由于手机的大量普及,人们渐渐放弃的寻呼机,马化腾每天奔走在各个企业出售自己的网络寻呼业务,价格从一开始的20万到后来的10万,8万,5万,3万,甚至后来的免费做,只是赚取维护费。这段期间腾讯也搬到了赛格科技园里面,最艰苦的时候马化腾和张志东接一些外包项目来维持公司的生计。1998年底创业到1999年底,一年的时间,腾讯创造了100万的营业收入。这个数字,看似很大,但是和网易,新浪,搜狐相比,差的太远。此时的丁磊已经是亿万富翁了,不再是当时那个风尘仆仆跑到深圳见马化腾的青年了。

在BAT中,其实以马化腾的团队背景最差。其他人要么是海龟,要么合伙人里面就是国外知名企业,只有腾讯,创业之初只有他们五个人,而且彼此没有什么背景,称不上什么权贵。

就在腾讯生死关头,命运在肆虐过后给马化腾留出了一条缝隙。广州电信招标想要购买一套类似于ICQ的中文即时通讯工具。马化腾立刻和张志东商量,大家觉得技术难度不大。第二天曾李青去打听招标的具体事宜,结果带回来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电信旗下的飞华公司已经完成这个项目,并且成功得到了内定标,名叫PCICQ。

腾讯失去了这个外包项目的机会,但当时ICQ已经被美国在线公司以4.0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ICQ的用户已经达到了1000万。中国也有许多山寨ICQ的即时通讯软件,其中最著名的有台湾开发的CICQ和北极星推出的网际精灵。

马化腾还是决定试一试,想要做出这个产品来。马化腾内心还是不愿意放弃这个竞标的机会,于是他就和张志东闭门数日,造出了一款即时通讯软件,起名为OICQ,O代表open。最终毫无意外,飞华公司中标,腾讯失败了。

面对这个产品,五个人态度不一,有的让放弃。但是马化腾说:“要不我们先把它养起来吧。”当时的中国互联网,是门户为王的时代,去拉投资搞风投,你说你是做门户的,好了。产品都不需要看,需要多少钱直接就给你了。你说你是做电商的?做通讯的?那是什么东西?没人懂这是什么,没人懂这个东西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以至于ICQ在中国都没有人懒得给它起一个中文名,在所有人看来这个行业太小众了,毫无盈利能力,谁会需要在电脑上跟人聊天,电话多方便。

但是马化腾从小培养起来的执着,让他认定了一件事就没那么容易放弃。他一边做着网络寻呼的产业,一边让张志东继续开发着OICQ。当时马化腾想的是,反正也不赚钱,就这么养着看看。

1999年的4月,在北京跑了一天业务的马化腾和陈一丹回到宾馆打开电脑的时候。发现OICQ在线用户超过了500人,这让两人兴奋的跳了起来,开了一瓶啤酒,两人一起碰杯庆祝。

碰杯的那一刻,马化腾做梦也没想到,噩梦从此开始了。

眼前这个滴滴作响的小东西,在随后两个月,用户增长人数像一条抛物线一样,用户每天都在成倍增长。这大大超乎了马化腾和张志东的意料,因为他们原先的计划是OICQ用户上限设置为十万人。腾讯租的那台服务器马上就无法承受疯狂增长的用户量了,无奈之下的马化腾淘来了一些零件,自己组装了一台山寨机充当服务器。OICQ项目组的几位员工每天要住在公司以应对随时出现的状况,李海翔后来回忆说,那几年都不敢出去游泳,生怕出去玩的时候出故障。

随着用户的暴涨,OICQ的团队也被逼迫着一次次打磨产品的性能,此时张志东苦练的算法终于派上了用场。而团队的其他人都是一边学一遍做,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学生,没有什么开发经验。

有一个小插曲是,OICQ最初的图标用的是一个寻呼机的样子。后来马化腾觉得这样不够亲切,当时很多互联网公司的logo都是一个小动物,于是马化腾也想着让设计一个动物。最终企鹅的图标被选中了,但是最早的QQ企鹅是没有围巾的,而且身材也很瘦,并不是今天圆圆的形态。但是内部还是有人坚持使用寻呼机的图标,无奈之下马化腾把两个图标放在网上让大家选择,最终企鹅图标获胜,这也是中国互联网第一次把logo的选择权交给用户来决定的案例。也体现了腾讯从创业之初就强调的,以人为本。

1999年10月,深圳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高新技术交流会,腾讯租了一个展台。陈一丹找到一个工厂,烧制了1000个企鹅logo的陶瓷储钱罐。由于腾讯的logo太瘦没办法站立。所以厂商自作主张的给这个企鹅加大了几圈,又觉得胖了太丑了,于是就加了一条黑色的围巾。

下图就是陈一丹先生在开讲啦里面展示的当初烧制的储钱罐样子

腾讯企鹅最初的形象

后来呢,腾讯内部受此启发,就把企鹅设计的胖胖的,把围巾改成了红色,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腾讯企鹅的形象了。

参加完高交会没多久,腾讯就收到了远道而来的ICQ发的律师函,状告他们侵犯了ICQ的版权。法学专业的陈一丹告诉马化腾,我们根本没钱打官司,即便打了也是输。马化腾每天焦头烂额的坐在办公室里。

每次读到这一段,我都在想。小马哥在那一刻,是不是也很无奈,是不是也想过放弃,是不是也像我如今一样不知所措。我总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小马哥,你是不是曾经也迷茫过...

就在马化腾焦头烂额的时候,陈一丹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OICQ的注册用户超过100万,他们要开放七位数的用户号了,坏消息是,腾讯没钱了,公司只有一万现金了。

万般无奈之下,腾讯几位创始人每个人又按照所持股份增加现金,把股本从50万加到了100万。腾讯甚至连工资都发不起了,于是他们决定,卖掉OICQ。当时马化腾要价300万,但是没有人能够看懂OICQ是什么产品,所有人都拒绝了马化腾。

后来马化腾曾经找过的一个买主回忆说:“当时马化腾找了我很多次,但是都没有投,主要原因还是看不懂这个东西到底怎么赚钱,如果当初投了,后来起码也增值几千倍。”

既然找不到买主,马化腾他们又开始找银行贷款。但是银行给的回复是,用户注册量无法当做贷款的抵押。陈一丹先生后来也说过,某银行拒绝的很无情。我想现在这个某银行可能还在腾讯的黑名单里也说不定呢~这件事充分证明了一句话:莫欺少年穷

银行贷款的路子也行不通,那腾讯只能去找风险投资。当时风险投资在中国还是个新鲜词,著名的就是IDG和盈科。当时IDG进入中国以后,委派王树在深圳寻找可以投资的项目,这期间王树投资了很多企业,也拜访了很多企业,其中就有今天很著名的金蝶。曾李青是做销售出身,所以消息广啊,很快就通过朋友打听到了王树,于是朋友牵线,王树同意和曾李青见面。

曾李青洋洋洒洒的写出一份20页的商业计划书,修改了六遍,因为他知道这是腾讯最后的救命稻草。曾李青承诺朋友,如果这件事撮合成功,免费赠送他5%的腾讯股份。

5%啊朋友们,在今天可以让你衣食无忧。可想当时腾讯已经惨到什么地步,可以说是风雨飘摇,随时就要不行。

到了约定和王树见面那天,马化腾腰椎间盘突出发作,卧病在床,曾李青硬是把马化腾拉起来去和王树见面。

见面的时候王树就明白了,如果不投资腾讯就必死无疑,如果投资腾讯的前景也不明朗。所以他问马化腾:“你怎么看你们公司的未来?”马化腾沉默了好一会说:“我也不知道。”

这句话如果参加今天某些投资节目,恐怕会被台上所谓的 “老师” 喷的体无完肤,然而马化腾就这么回答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曾李青在一旁吓得脸色都变了,但是王树反而觉得眼前一亮,认为马化腾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人,值得信赖和合作。于是王树连夜把项目上报总部,没几天总部就派人专门来找马化腾谈判。

负责带队的王功权回忆说,当时他们都在逼迫马化腾说这个项目怎么赢利,马化腾被拷问了一个晚上,一直到第二天早上马化腾才说:“我只知道大家都喜欢,但是不知道向谁收钱。”

腾讯游戏,用(mei)心(qian)创(wan)造(ni)快(m)乐(b)。开个玩笑~不要介意

但是马化腾当时确实不知道腾讯该向谁收钱,看不到腾讯的赢利方向。最终IDG还是同意投资腾讯了,因为作为一个跨国企业,IDG知道ICQ在国外的欢迎程度,而且腾讯日益增长的用户量都是实实在在的。

最终呢,曾李青又找人牵线,得到了盈科的一笔投资。于是IDG和盈科一共投资220万美元,各占腾讯20%的股份。关于估值还有一个好笑的故事,IDG问腾讯凭什么值550万美元,马化腾回答说因为我们缺200万美元。最终马化腾又加20万是因为要赠送给中间人一部分的股份。

IDG和盈科在签合同的前几天还一直在犹豫,IDG态度相对坚定,盈科则是可有可无。双方就互相壮胆,你签我就签。但是腾讯真的等不及了,并且有一场超级风暴马上就要来临了。

2000年3月9日,炒股的人都无法忘记这一天。那一天,纳斯达克指数一路高歌猛进,突破5000点大关,所有的投资经理都如同先知一般宣告着这个盛世。

著名的投资经理彼得林奇说过一句话:当华尔街的擦鞋童都在与你讨论股票的时候,你就知道是时候离开股市了。

2000年4月的第二个星期,一路高歌猛进的纳斯达克指数突然暴跌,半年时间跌回3000点,8.5万亿美元的公司市值蒸发。思科,雅虎,亚马逊,新浪,搜狐,网易,所有的公司都受到了重创。网易股价一度跌破53美分,遭到交易所发出的退市警告。

而腾讯,正是在2000年4月完成的投资,并正式把OICQ更名为QQ。如果再晚一个月,甚至再迟上那么几天,今天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腾讯,因为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互联网的泡沫已经破裂了,互联网企业不值得投资。

所以,腾讯是幸存者。

挑战者

出于战略上考虑,我选择的第一个征服目标往往不是不堪一击的小公司,而是最强劲的对手。 -- 洛克菲勒

解决了资金问题以后的腾讯,一路高歌猛进,终于引起了巨头的注意。因为新浪,搜狐,网易他们发现,曾经那个不起眼的小企鹅,现在竟然隐隐有能跟他们对抗的资本了,权威是巨头最不容忍失去的东西。于是一时间聊天软件横行,甚至还组成了一个反QQ联盟,其他各家的聊天软件用户互通,他们想要依靠数量来压制腾讯。

2004年8月,在微软总部工作了9年的熊明华受命回到中国发展MSN的市场,成立MSN中国研发中心,总部设立在上海。与此同时,北京也组建MSN中国市场中心。

跟微软相比,当初的腾讯就像一个微不足道的虫子,让人觉得随手就能碾死。

微软在没有做任何宣传的情况下,轻松占据了中国10.58%的即时通信份额。虽然跟腾讯的77.8%相比相差甚远,但是已经是中国第二大即时通讯软件了。

熊明华回国后不到两周的时间,张志东通过朋友联系到了他,并询问他是否愿意加入腾讯。当时的腾讯,除了QQ秀以外,并没有什么盈利能力。而且从微软回国的熊明华,更是看不起腾讯的技术能力和资本能力,无情的拒绝了张志东并告诉他:“我们没有把QQ当回事,MSN没有假想敌,你们的界面做的太烂了,软件开发水平也不高。”

当时腾讯负责招聘的郑志昊回忆说:“当时我们跟微软一起去大学招聘,微软的场地黑压压的都是人,简历堆成了山。所有人看到微软就像看到神一样,而我们一个学生都招不到,排名前十的大学没有人愿意来腾讯。我们那时是用二流甚至是三流的人才来跟微软打仗。”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腾讯的末日要来了,每天都有人问马化腾说你们腾讯是不是打算让微软收购了。腾讯内部人心惶惶,但是马化腾和张志东并不害怕,他们认为MSN无法动摇QQ的根基。

当我们今天创业的时候,面对的是BAT三座大山。而当初腾讯创业的时候,面对的不仅仅只有新浪,网易和搜狐三座大山,还面临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互联网公司,微软。在问鼎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带领下一路高歌猛进,IBM,苹果,思科,全都不是微软的对手。我们面临的不过是BAT,腾讯面临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

2004年9月9日,腾讯推出了QQ2004正式版,虽然这次重大升级改进了很多地方,特别是针对办公上的改进,但是依然不是MSN的对手。腾讯内部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所有人一致认为邮箱才是重点,但是QQ邮箱的用户不足1%,他们需要另辟蹊径。

于是马化腾想到了一个人,张小龙。

如果张小龙在腾讯声称自己是排名第二的产品经理,敢声称第一的恐怕只有马化腾。

2005年2月,刘炽平代表腾讯前往收购Foxmail,曾李青与他一同前往。

关于刘炽平先生,在腾讯的历史中占据很重要的部分,由于篇幅的关系没有一一介绍。如果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刘炽平的个人简介,或者是读一读腾讯传这本书。

3月16号,腾讯对外宣布收购Foxmail。但准确的价格至今没有公布,除了少数几个人知道以外,腾讯和Foxmail的内部员工都不知道。张小龙不愿到深圳工作,马化腾做出让步,成立广州研发中心,由张小龙担任总经理。

同年2月,腾讯还和谷歌合作,为中国用户提供谷歌的网页搜索服务,同时还在谷歌的网页内嵌入腾讯的即时通讯服务。

收购Foxmail和与谷歌合作,是腾讯在应对MSN做出的防御性工作。

另一方面,微软中国正式成立,唐骏出任CEO,罗川出任总裁。

罗川迅速展开第一重攻击,上线MSN中文网,并向社会招标承包频道。由于微软的名气很大,迅速吸引了当时中国很多互联网一线企业,有人称他们为抗QQ联盟。

随后,罗川又展开第二重攻击。收购中国本土电信增值服务商,清华深讯,为用户提供10元包月的短信服务。

罗川的第三重攻击,与美国雅虎合作,中国的MSN用户可以和全球即时通讯用户互联互通,这一举动迅速使MSN和雅虎的联合用户量达到可怕的2.75亿。同时MSN将开放给除QQ以外的其他所有即时通讯软件,实现互联互通。

这个秋天,对于腾讯来说显得那么的萧条。所有人都不看好腾讯,所有人都在欢呼MSN的举措。MSN公关部对记者说:“请转告马化腾先生,罗川总裁愿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他洽谈互联互通的事宜。”

马化腾第一时间拒绝了这个所谓的“互联互通”,马化腾看似柔弱的外表下,隐藏着中国人那股不妥协的强劲。

2005年6月30日,QQ注册用户达4.4亿,月活跃用户1.7亿,同时在线人数1600万。

面对MSN的正面挑战,腾讯选择避战,专心做好自己的产品。实际上,腾讯也没有资格一战,因为微软太强大了。在微软看来,这根本不能称为战,微软的核心人才没有调过来一个人,也没有投入太多的资金,这只是一个不痛不痒的业务而已。仅仅微软不痛不痒的态度,都让腾讯陷入如此水深火热之中,可想而知。

最终以MSN永远退出中国为代价,结束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MSN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当时微软忙于其他的事情,无暇顾及。2005的时候MSN工程师提交开发离线消息的请求,一直到2008年才得到微软总部确定的回复,而那个时候,战争早已结束。

腾讯在这次战争中意外收获了很多人才,其中就包括熊明华。MSN解散以后的技术团队,大多数都选择加入了腾讯,事实证明,他们选择对了。

2010年10月,微软宣布关闭MSN博客服务,全球3000万用户面临搬迁问题,而微软提供的博客服务商,没有针对中国用户开发的中文版,微软置百万中国用户于不顾。郑志昊临危受命,第一时间开发出博客搬迁工具,打出 “QQ空间等你回家” 的广告。

2012年12月,微软宣布放弃MSN。

我希望大家能看到更多的是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腾讯,而不是一个没有梦想只知道圈钱的公司。人总会犯错,腾讯并非只有马化腾一个人,马化腾只能决定大的方向,具体实施细节并不是他能够掌控的。

领跑者

2009年10月,《中国企业家》记者采访马化腾,问:“外界最让你难以接受的误解是什么?” 马化腾思考了很久后回答:“产品出个什么问题,特别多的人骂你。”

马化腾不是不知道无数玩家在游戏上,论坛上,贴吧,各种渠道骂他。他知道,正因为知道,所以更无法接受。

换做任何一个人,当你用心想做好一件事,用心想为别人做些什么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一堆人的谩骂,而这些谩骂似乎和你没有太大的关系时。除了委屈,我想不到其他的词来描述这种感觉。

2010年11月11日,刚刚结束与360的 “3Q” 大战洗礼,马化腾给全体员工发了一封内部邮件:“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

从那一天起,那个只知道“山寨”,不懂得“开放”的腾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开放,充满包容的腾讯。真正成为了能够带领一个国家,带领一个民族,走向世界,让世界认同中国技术,认同中国制造的领跑者。

2010年12月10日,小米发布了一款山寨国外kik的产品,名叫米聊。雷军在内部演讲中说道:“如果腾讯介入这个领域,那米聊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被大大降低,介入得越早,我们成功的难度越大。据内部消息,腾讯给了我们3个月的时间。”

雷军的目光一直死死的盯着深圳腾讯的大本营,却忽略了广州的一个小团队。2011年1月21日,这支团队推出了和米聊类似的产品,定名为 “微信”。

微信开屏界面是张小龙亲自指定的:一个孤独的身影站立在地平线上,面对蓝色星球,仿佛在期待来自宇宙同类的呼唤。

微信1.0并没有什么人注意,没有收到市场的任何反馈。微信1.2版本迅速推出了图片分享,随后又增加了语音聊天功能。这使得微信日增用户达到了五万人。

微信充分体现了腾讯在对待一个产品,特别是许多人都在做的同类型产品时的态度:小步快跑,试错迭代

张小龙带领团队一路狂奔,迅速开发出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

七月,微信又迅速上线了查看附近的人功能,这一举动使微信用户直接突破100万,并且保持每天新增10万新用户的速度增长着,这是没有动用任何QQ资源的前提下达到的。在腾讯内部,半年不能突破百万用户的产品都是失败品。

十一月,微信日增用户已经达到20万,马化腾说:“我们和微博的战争,已经结束了。”

如今的微信,已经是一个月活跃用户十亿的超级入口,微信和QQ构建了腾讯牢不可破的 “互联网+” 生态环境,同时QQ注重娱乐,微信注重办公。

腾讯也已经成长为一个庞大的巨人,腾讯版图涉及互联网的各行各业。中国的互联网起源之初,就是源于抄袭,看前面的历史就可以知道。新浪,搜狐,网易,百度,淘宝,都是抄袭。只不过腾讯抄袭的更成功,有用户在手的腾讯抄袭什么都能成功,所以让对手更恐惧罢了。

下一个时代

没有什么企业是永恒的,我相信腾讯也不是永恒的。当腾讯有一天失去他赖以生存的用户时,就是腾讯帝国崩塌的时候。获得用户很难,但是失去用户很简单,只要不再注重用户体验就可以做到。

《腾讯传》这本书,读了五遍,每次看都会有很多感触。腾讯是唯一一个能用经历让我哭出来的企业,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知名企业之一。我们“看不起”腾讯,“骂”腾讯,只是用一种我们所能表达的方式,去督促他快些成长,成长为一个更强大的巨头,创造出更强大,更令人瞩目的东西。

腾讯有没有梦想,我想不需要我再多说什么了。

2018年05月09日

秋名山车神

这一代人,一个个像悬崖边的孩子。在青春的荒原上,他们忽然看见了光。

他们猛力奔跑,触足之地,或陷泥泞,或长青草,惊心动魄间,天地舒展成一个以自由命名的花园,大河山川,各自生成。时间是玫瑰,他们是玫瑰上的刺。

2016年,立冬,清晨
吴晓波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20人点赞

若觉得本文不错,就分享一下吧!

评论

作者其他优质文章

正在加载中
全栈工程师
手记
粉丝
1.9万
获赞与收藏
4696

关注作者,订阅最新文章

阅读免费教程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赞赏金额会直接到老师账户
支付方式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今天注册有机会得

100积分直接送

付费专栏免费学

大额优惠券免费领

立即参与 放弃机会
意见反馈 帮助中心 APP下载
官方微信

举报

0/15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