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账号安全,请及时绑定邮箱和手机立即绑定
慕课专栏

目录

索引目录

用技术人的眼光看世界 • 程序员技术指北

原价 ¥ 99.00

立即订阅
05 天生不聪明
更新时间:2020-05-14 17:37:14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陶潜

因为我在慕课网上讲了几门算法课程,所以经常收到一些同学的提问。除了技术性的问题,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就是:老师,我觉得算法好难,自己不够聪明,要花好长时间才能理解一个算法,刷题效率也很低,半天能过一道题就不错了,我该怎么办?

关于如何学习算法,如何刷题,或者到底要不要刷题,有时间我再写更多的文章总结。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这个专栏中的另一篇试读文章《高效学习的秘密》,相信也会有不小的收获。这篇文章,我想探讨一下“聪明”这个话题 。

1.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是一个从小渴望聪明的孩子。可是,依然和大多数人一样,我的身边有着无数比我聪明,让我无时无刻不意识到,自己是如此之笨的孩子。那些聪明的别人家孩子,或者反应更快,或者理解力强;奥数不用学就将近满分;英语课文读一遍就能背下来;更重要的是,在大家都情窦初开的年纪,他们把起妹来还花样百出,妙语连珠,见多识广。这实在是太!让!人!懊!恼!了!

于是,我在初中下决心好好学习一下怎么变聪明——通过这个举动,你可以看出我是多么不聪明的孩子。我到家门口的新华书店,用可以买 5 本机器猫漫画的“巨款”,买了一本类似叫做《如何变聪明》的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那本书讲的是什么,我现在已经完全忘记。但我敢肯定的是,我没有看完它。因为,我意识到了,这本告诉我如何变聪明的书,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我变聪明的。或许那时,我是绝望的,坚信自己只能这么不聪明下去了。但是现在回头看,我发现自己很可能在那时,就接近了一个真理。

2.

随着年龄长大,我慢慢发现了一个现象。那些我小时候认为极度聪明的小伙伴们,长大以后,似乎并没有像我曾经坚信的那样,干出一番大成就。当然,我这么说可能为时过早。我的那些小伙伴们都还年轻,人家可能 10 年后 20 年后就会干出一番大成就,甚至拯救全人类。只不过,在现阶段,大多数人的成就,在我看来,和他们的聪明程度是不成正比的。

有一天,我和老婆闲聊,说起了这个话题。老婆是心理学博士。而“聪明”这个话题,其实是心理学领域一直在研究的话题。可能一般人对心理学的认识都是《无间道》里的陈慧琳那个角色,洋气的称呼叫 shrink,坐在那里倾听人的烦恼,缓解别人的情绪而已。

但其实,心理学所包含的内容比“心理疾病”或者“情绪失调”要广袤得多。简单来说,只要和你的大脑思考有关,就是心理学家感兴趣的话题。而“学习”这个事情,是所有人都必然会经历的一种大脑活动,自然也是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在心理学,更专业的术语叫“认知能力”。我们是如何认知的?什么在影响我们的认知?怎么提高我们的认知?这些统统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而对于“聪明”这个因素,早就被一票野心勃勃想解开人类大脑之谜的心理学家们关注多年了。

3.

在心理学界,最经典的和聪明相关的研究,应该是属于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Carol S. Dweck 的。

Dweck 教授对聪明的研究,首先从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开始,聪明到底来源于哪里?有的人认为聪明是天生的;有的人认为聪明是后天的。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我们却无法实际去检验。我们很难对一个人为定义的抽象概念——聪明,去客观地探讨它的来源。所以,Dweck 教授将关注点放到了另一个地方:不同的人认为聪明源自哪里

于是,Dweck 教授找来了 57 个三岁的孩子,用尽一切手段,尽量客观地来获得这些小孩子对聪明的看法:聪明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学习来的? 当有了这个样本以后,Dweck 教授的团队跟踪这些小孩子直至小学四年级——整整七年。结果发现:认为聪明是后天学习来的孩子,学习成绩明显的高于相信聪明是天生的孩子。

可能有的同学会质疑。毕竟三岁的孩子,在表达对如此抽象的问题上,会有不小的偏差。尽管 Dweck 教授在研究过程中已经使用各种手段,想尽办法获得孩子们的真实想法了,但还是会显得说服力不够强。所以,Dweck 教授进行了新的一轮实验。这次,实验对象是美国的初中生。

和中国一样,大多数美国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数学成绩会产生大幅度下降。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学习内容产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也有学生进入青春期的原因。这些原因不是Dweck 教授关注的重点。Dweck 教授关注的是,不同学生对聪明的看法不同,是否会在这个阶段造成他们数学成绩的差异?

于是 Dweck 教授找来了 373 名美国刚上初一的学生,询问他们对聪明的看法。初一的学生已经可以完全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了,甚至很多学生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体系性思考。Dweck 教授拿到这 373 名学生对聪明的看法之后,跟踪他们直至初二结束。结果发现:相信聪明是天生的学生,数学成绩持续下降;而那些相信聪明是后天的学习可以弥补的学生,数学成绩是不降反升的!

4.

上述实验,只是 Dweck 教授观察得到的结论。只是观察,是无法满足科学家们的好奇心。所有的科学家都是好奇宝宝,像小孩子一样,观察完以后,一定要用手捅捅自己的研究对象。Dweck 教授开始了她的下一个实验。

这次,Dweck 教授找来了 99 个数学成绩在初一有所下滑的学生,把他们分成两组,分别给他们“开小灶”。不过,对于这两组学生,开小灶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第一组同学,Dweck 教授给他们上“补习班”——讲解具体的数学知识点。数学考不好?来来来,课后我们多做点儿练习。

对于第二组同学,Dweck 教授则给他们用近八周的时间,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认知神经科学”基础课。课程的内容,主要就是向大家传授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人类的大脑是如何学习到知识的?答案是通过不断的思考。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人的大脑内部产生着剧烈的神经活动,迫使脑神经之间建立了更多的连接。随着神经元之间连接越来越多,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深刻,遇到类似问题反应也会越来越快。不仅如此,甚至还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乃至和其他的领域结合,产生创新性的想法。这表现出来,就是你更聪明了。

换句话说,Dweck 教授在想尽办法,用科学的事实,告诉第二组学生:聪明是可以靠不断的学习,思考获得的。至于你们学什么,怎么学,我不管,你们看着办!

在给这两组学生加完“小灶”之后,Dweck 教授又跟踪了一年这两组学生的成绩,第一组学生的成绩继续持续下降;而第二组学生的数学成绩停止了下降,甚至有所提升。

Dweck 的实验告诉了我们,我们对聪明的看法,会影响,甚至是严重影响我们的表现!

5.

为了凿实这个实验结论,Dweck 教授做了一组最为经典的实验。

他找来了 400 个五年级的小学生,让他们做一套智力测验。之后,Dweck 教授把这 400 个学生分成两组。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Dweck 教授都对第一组的同学说:这个测试非常难,你能拿到这个成绩,说明你特别聪明; 而对第二组的同学说:这个测试非常难,你能拿到这个成绩,说明你特别努力。

然后,Dweck 教授让这 400 个学生再做一次智力测试。这次,所有的同学有了选择:他们可以选择做一套和上次一样难的测试;也可以选择做一套更难,更具有挑战,但被Dweck 教授形容为也是更有趣的测试。结果,被夸努力的学生,有 92% 选择了比上次更难的挑战;而被夸聪明的学生,则只有 33% 选择了比上次更难的挑战。

为什么?或许是因为“偶像包袱”。被夸聪明的同学,怕自己做了更难的问题,错误太多,就显得自己不是那么聪明了。

最后,Dweck 教授让这 400 名学生做第三次智力测试。这次测试的问题,和第一次的难度相同。结果,被夸努力的学生,整体成绩上升了近 30%,而被夸聪明的同学,整体成绩下降了 20%。

为什么?被夸努力的学生,大部分同学都接受了更难得挑战。做过难的问题,再做普通的题,普通的题就变得简单了。至于被夸聪明的同学,或许是因为患得患失,生怕自己做错了被别人说其实你不聪明,结果,成绩反而下降了。

Dweck 教授因为这一系列著名的实验,极大地改变和完善了人们对学习、自我认知、教育等领域的看法。她获得了美国心理学界的至高荣誉——心理学杰出科学贡献奖;同时获得了教育研究领域的“诺贝尔奖”——一丹奖。她现在是美国文理学院的院士。虽然她的研究也有不小的争议,但现在,她仍然坚持在自己的领域为世界做着贡献。

6.

相信大多数同学都看懂了,Dweck 教授的实验,告诉了我们一个血淋淋的事实——人们对聪明的看法,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行为。 聪明有没有天生的成分?大多数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和脑科学家还在研究。但是,Dweck 教授告诉我们的是:聪明不是固定的。只要你相信聪明是靠努力可以弥补的,并且努力下去,你就会变聪明。

我们现在可以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了:觉得算法好难,自己不够聪明,要花好长时间才能理解一个算法,刷题效率也很低,半天能过一道题就不错了,我该怎么办?

对此,我的回答是:对不起,我没有更好的方法。并且,我坚信,不仅我没有,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一个方法。我经常使用反证法来阐述这个问题:假设这个世界存在一个简单、可行、快速、高效的学会算法的方法,那么,所有的人早就使用这个方法学习算法了,所有的人也早就成为算法大神了,算法也就不是什么让人头疼的事情了。可这是和现实不相符的。所以,这个方法不存在。

以上证明不仅适用于算法学习,对各个领域的学习都适用。

但是,如果能给你一点安慰的话,我想实话告诉你:在我刚开始接触算法的时候,我也觉得算法好难,自己不够聪明,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理解一个算法,刷题效率也特别低,别说半天一道题了,一个礼拜死磕一道题都是家常便饭。

或许,你我都是天生不聪明的人。

不过,好在天生不聪明似乎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只要你相信聪明是靠努力可以弥补的,并且努力下去,你终将变得很“聪明”。甚至,你会超越这种“聪明”,理解一个很嘻哈又很深刻的道理:聪明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儿。

据统计,无论是诺贝尔奖的获奖者,还是美国总统,平均智商都和普通人没有显著差距。而和普通人智商有巨大差异的群体,门萨高智商俱乐部应该是典型了。可惜,很少听说门萨高智商俱乐部的成员,在任何领域,是的,任何领域,对世界、对社会有重大的贡献。

除了一堆稀奇古怪的智力题。

7.

我用了这么长的文章,回答了一个问题。其实最后答案是一句废话:要努力。换句文绉绉的表示法,就是:万事无他,唯手熟尔。

}
立即订阅 ¥ 99.00

你正在阅读课程试读内容,订阅后解锁课程全部内容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手机
阅读

扫一扫 手机阅读

用技术人的眼光看世界 • 程序员技术指北
立即订阅 ¥ 99.00

举报

0/15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