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账号安全,请及时绑定邮箱和手机立即绑定

浮沉十余年,我的那些经历与得失

自从 2009 年毕业以来,我已经在职业生涯中走过了将近 12 个年头,经历了多家公司,也历经了好几个行业,从最早的 PC 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互联网金融,最终转战被称为价值互联网的区块链行业,可谓经历丰富,有得也有失。今日,就来聊聊我的这些经历与得失,作为对自己这十余年来的一份总结。

初出茅庐

我于 2009 年本科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一所普通的 211 学校,连 985 都算不上。没有名校背景,在学校也不是什么高材生。而且家境贫穷,没得拼爹,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毕业后,也只是进入了一家普通的公司,做一个普通的程序员。也不是没尝试过 BAT 级别的大厂,但一没名校背景,二没项目经历,三缺乏亮点,连面试机会都没能得到。大厂对应届生的筛选条件主要就是这几个:

  1. 优先 985 名校毕业的,其次才是 211,最后才考虑普通本科。但名额大部分都被 985 的占了,如果没有其他亮眼的优势,简历就会直接被刷掉。
  2. 大学期间如果有跟应聘岗位匹配度高的项目经历那也是吃香的,当然,这里说的项目经历不是那种练手的项目,而是具有商业性或学术性的项目。
  3. 其他加分项,比如有半年以上在大企业实习的经验,或参加过 ACM 并得奖,或拿到 CCF 的 CSP 认证且要拿到高分(300分以上)。

不过,我现在说这些都是马后炮,其实我大学时对这些是完全没有认知的。很多大学生就关在象牙塔里,对外界的认知非常少,如果缺少指导,根本不知道具体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这也是很多人大学时迷茫的原因。在大学里,只是把课程学好拿到学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只满足于这样的话,很大可能就是毕业即失业

去年有个读者跟我说,几年前他还在读大学时咨询过我,我建议他在数据结构与算法方面下功夫,把基础打扎实,他照做了,后来毕业时成功入职了 Google。所以,要突破认知瓶颈,可以去结识并请教具有这些认知的人物。现在互联网已经非常发达,做到这点已经不难。通过公众号、知乎等都可以结识到很多不同领域的大佬。

刚毕业的前几年,我主要还是做 Java 开发,期间也有一段时间做过其他语言的开发,AS/400 系统的 RPG 语言,是一门非常小众化的语言,现在几乎没再看到有招聘做这个的了。那时候做 Java 开发,还没有流行前后端分离的架构,基本框架就是 Structs + Spring + Hibernate,简称 SSH 框架,三件套搞定前后端。所以,那时候的 Java 程序员,其实都是全栈。虽然与现在所说的全栈,技术栈已经完全不同,但本质思想其实变化不大,核心还是要具备全局思维

总而言之,我的职场之路的起点就是很普通,没有光鲜亮丽的背景,也没有精彩绝伦的故事,说白了,我就是一个平凡的草根。

第一次转变

那应该是在 2011 年初的时候,有一次看到同事买了几本书,《富爸爸穷爸爸》系列,有 4 本,分别是 《富爸爸穷爸爸》、《富爸爸财务自由之路》、《富爸爸投资指南》、《富爸爸成功创业的十堂课》,觉得挺有意思,后来我就借过来看了。看完之后,完全改变了我的理财观、致富观,而且,这种改变直接影响到了我后面的整个职业生涯。

富爸爸根据人们赚取收入的不同方式,分为了四个象限,称为 E-S-B-I。

  • E = Employee,雇员,即工薪族,特点是为别人工作
  • S = Self-employed,自由职业者和小生意人,特点是为自己工作
  • B = Business owner,企业主,特点是让系统为你工作
  • I = Investor,投资者,特点是让金钱为你工作

E 和 S 象限的人,基本都是在用时间换金钱。当职业越来越高,或生意做得越来越大,往往伴随着自主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这两个象限成功的代价就是忙和累。因此,这两个象限的人是很难实现时间自由的。而且,因为财富增长的速度比较慢,也很难实现财务自由。

富人都是在 B 和 I 象限里的人,他们善于打造赚钱工具,最终总能实现财务自由和时间自由,就可以有钱任性,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且,在享受人生的同时,赚钱工具依然在源源不断地为他们赚取财富。

富爸爸的建议就是:要致富一定要创业,不论你是全职或是利用业余时间。

我当时看完就打心底里接受了此建议,也因此,我的创业梦开始萌芽,而且也开始付诸行动。

当决定要走创业这条路之后,那接下来思考的问题就是:在哪个行业创业?行业上我选定了移动互联网方向,那时候对这个行业的认识还不深,只是做毕业设计时做了一番了解之后,一直很看好这个行业的发展。那选定了方向,怎么创业呢?没有钱,没有团队,也还没什么能力,不可能单独创业。于是,决定寻找一家合适的创业型公司,先参与创业。另外,移动互联网就需要从 App 切入,于是我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 Android,学了一个多月之后就开始寻找 Android 开发的岗位,且瞄准了一些初创型的公司。

后来通过微博找到了一家适合我的初创型公司并成功入职,公司名叫广州市云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英文名叫 XoneTeam。公司也是年初刚成立的,入职时团队成员也才几个人。在这家公司,我们先后做了三款产品,两款移动 App 和一个云平台,但大伙一起努力了两年,最后却因资金链断裂,融资也失败,在 2013 年时团队解散了。

虽然我们创业失败了,但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最大的收获主要有几点:

  • 对创业有了新的感悟
  • 开始有了产品意识
  • 开始打造个人品牌

总地来说,以前思考的问题仅限于技术上怎么实现业务,但如今会思考如何做好产品?思考如何推广产品?思考商业模式?思考怎么创业?思考问题的层面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个人品牌之路

我是在 2012 年 9 月时就开始写个人博客的,当时的想法就是想通过写博客来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也是想把它当做自己个人的一个创业产品来运营。

从 2012 年 9 月到 2012 年底,我总共输出了 7 篇文章。不过,2013 年却只写了两篇文章,年初一篇,年中一篇,之后就完全停止写作了。主要也是因为那时候 XoneTeam 融资失败遭遇解散的结局,导致了我个人状态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微妙的,创业激情依然存在,但运营个人品牌的激情却不再了。

直到 2015 年中旬才决定重启个人品牌运营之路,至于是受到什么原因触发该决定的就不记得了。这才重新回归写作,还给自己注册了个人域名,后面又开通了公众号,然后一直运营至今。之后,我开始不断产出干货文章,2015 年和 2016 年相对输出文章比较多,这两年输出了近 40 篇文章。不过,可能因为我不太懂得运营,公众号的粉丝量增长速度比较缓慢,从 0 增长到 1000,足足用了半年时间。到 2016 年底,也只有 4000+ 的关注。之后几年,也再没能保持那种输出频率了,到目前为止,总用户数也只是 7K+。

我在个人品牌这条路上,虽然已经走了这么多年,也输出了一些质量不错的干货文章,也得到了不少读者的认可,但自认为我在这条路上,真的做得有点失败。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产出量严重不足,写文章这么多年了,输出的原创文章总量还不到两百篇,有些牛逼的大佬不到两年就已经达到这个数了。

其次是不够专注,写的文章类型有点偏多,而不是专注在某一个细分的垂直领域。做一个产品,我一直崇尚单点突破,2015 年重启后还比较专注在一个领域,但 2017 年之后就慢慢偏离了。

然后是不懂运营,虽然已经写了不少高质量的文章,被不少渠道转载,但却一直没能爆发。也有可能是我高估了自己,虽然属于干货文章,但却还没干到足以成为爆点。

最后是没能坚持,如果我能一直坚持稳定地输出,不断积累优质文章,大概率就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总之,想要在个人品牌这条路上实现突破,也许需要倒逼自己,要学罗胖 “死磕自己”。但无论如何,我肯定是需要做出一些改变的。

当然,这些年来的持续输出,也是有收获的,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因此而结识到的一些人脉。这些人脉也曾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提供了一些帮助,比如给我推荐了新的职场机会,或帮我拓宽了认知视野,或解决了我的人员招聘问题,等等。

创业路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是走在创业的路上。期间,参与创业比较多,也有几次合伙创业的尝试,每一次都有着不一样的感悟和得失。我就挑其中几段经历来聊聊。

XoneTeam 解散之后,我和当时的 CEO、CTO,我们三个人被立信集团所收编。其实,当时我们的 CEO 是去找立信集团的老板谈融资的,但最后融资没谈成,却把我们几个核心技术收编过去成立个直属集团的研发中心,做私有云平台。这其实就等于在大企业里面进行内部创业,最大优势就是不缺钱不缺资源,但我们的结局却是私有云平台产品半路夭折,被安排转去做了一款智能家居产品。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在大企业内部创业,虽然不缺资源,但也有很多受限,比如很多产品和商业模式层面没有了自主的决策权。

2016 年的时候,我又被 XoneTeam 的这两位 CXO 招进了广贵(广东省贵金属交易中心)。不过,我进去还没两个月,我们整个团队就全都转到了百倍科技(广州百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那段时期,有种交易模式叫「微盘」,非常火爆,连腾讯、网易、迅雷等也曾参与到了其中,而这种交易模式就是百倍科技首创的。那时候,广贵、哈贵(哈尔滨贵金属交易中心)、粤国际(广东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等很多交易中心都是百倍科技的合作伙伴。我们转过去之前百倍科技已经发展了两年了,微盘系统的用户量也已经有几百万,但系统架构有点落后,已无法快速迭代,也难以支撑更大用户量和更高并发量的 QPS。而我们转过去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此问题,且要主导新的产品线。

那一年,也是百倍科技业务发展达到最顶峰的一年,印象中,当时用户量达到了 700 多万,日活有两百多万,日流水也至少是千万级别的。而且,曾在一个月内就将团队扩招了一倍,达到了近两百人的团队。

然而,好景不长,2017 年,证监会对贵金属交易进行大整顿,多家省级交易所都被叫停,包括广贵、哈贵等,影响巨大,百倍自然也无法独善其身,业务大幅下滑,尝试过几次转型都不见好转,后面整个公司分崩离析,部分团队陆续独立出去了。

在百倍的这段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除了技术、管理、产品方面的能力提升,另外,让我明白到了风险控制管理的重要性,除了要管理好产品层面的风控系统,也要考虑到外部带来的风险,尤其是政策性风险,一旦发生,则可能是致命性的打击,应提前做好预案。不过,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要做到却是非常难。

去年,我又一次见证了团队快速扩招又快速 Game Over 的经历。而且,这次,整个团队还是我从 0 到 1 搭建起来的。那是去年 6 月份,我还在上家公司时,因为引入了一个大集团公司成为了我们的最大股东,相应地,需要组建团队研发集团那边的一套项目,而且还是非常庞大的一套生态项目,需要研发十几个产品线。这个项目交给了我来负责,我从 0 到 1,慢慢将团队扩展到了近 100 人,核心产品线也全都研发完成并上线,有一部分则找了外包公司帮我们开发。然而,因为外部原因,市场运营方面一直没能很好地打开市场,所以也就没法实现盈利,即整个项目一直在烧钱。到了今年年初,集团那边最终决定停止研发,只做市场,结果就把我们整个研发团队给裁掉了。

这段经历也同样让我学到了很多,而且因为我是整个项目的研发负责人,感触也更深,很多事情也能看得更清楚,但同时也会有些无奈。

还有一段小经历我也想和大伙分享下,这段经历发生的具体时间我已经不太记得,只记得当初有人引荐我和几个人一起组建团队创业做一款室内精细导航的产品,不过我们并不是全职投入,而是兼职创业。当初,大家的股份分配比例都定好了,也注册好了公司,也开始进入了产品研发,但最后却没搞成。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大伙都是兼职创业,而不是全职全身心地投入进来。在这种情况下,大伙的主要精力依然还是放在了主业上,对于这个创业项目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导致产品研发的进度非常慢,而且当时的技术,做室内精细导航其实也比较难,最终我们就放弃了。在这之后,凡是有再邀我兼职创业的,我都一律拒绝了。

其实,我大部分工作经历都是在这些创业型公司,这些经历让我积累了很多从 0 到 1 的经验,包括团队和产品。这些经验让我懂得了如何打造高效的团队,以及如何快速研发产品并快速迭代,也培养出了我对产品的高度敏感性。但是,弊端也很明显,在不少人眼里会觉得我很不稳定,因为他们并没有深入了解我的每一段经历,而只看到了我的频繁跳槽。另外,缺乏大厂的经历,也让我的履历逊色不少。而且没经历过大厂的历练,我在技术深度上的积累也是不足,这也成为了我的一个短板。

我的近况

我今年刚好 35 岁,也刚好是我的本命年。去年我都不觉得我会有 35 岁危机的问题,但今年我的确遭遇了危机,甚至让我一度怀疑自己。

前面我有说到,今年年初,因为集团公司决定停止研发我所负责的整个生态项目,把整个项目的研发团队都给裁掉了。那我也没有理由继续留下来,所以我也选择了离开。

原本以为,对我来说,重新找新的工作应该不难,但事实却是打脸了。

因为一直以来没在互联网大厂历练过,总觉得有些遗憾,想弥补一下。而且,也因为年龄和家庭的缘故,想找一份能长期稳定发展的工作,大厂无疑也是很好的选择。所以我就投了不少腾讯、阿里、字节等大厂的职位,主要集中在 Leader 岗或 P8 级别的研发岗,也有找一些内推渠道,然而,有约面试的却寥寥无几,问起简历没通过的原因,只有个别会回复,有的说我频繁跳槽不稳定,有的说我的经历与岗位匹配度不高,有的说该岗位要求必须有其他大厂的经验。而约了面试的,最终都觉得我在技术深度上没能达到该级别所要求的水平。这对我造成了极大的挫败感,也使我开始怀疑自己,迷失了自己,甚至变得浮躁了,BOSS 和拉勾上的岗位,不管合不合适,都开始乱投了。

不过,到了后面,倒是有拿到了几个 offer,但最终思考再三,我却选择了背井离乡来北京的一个 offer。

本来,我是比较抗拒离开深圳离开家人的。北京的这份 offer 也是因为所做的项目刚好是我喜欢参与的方向,又是有人推荐的,所以就抱着聊聊看的心态进行了几轮面试。也许就是因为带着这份平和的心态,所以几轮面试反而表现得不错,全都顺利通过,而且还给到了令我满意的薪资。后来我和老婆商量考虑了一个星期,最终接受了这份 offer,就在上个月下旬入职了。

来北京之前,其实我是有些担心的,不知道这家公司到底靠不靠谱,不知道团队怎么样,不知道是否适合我发展,不知道我是否能适应北京的生活,等等。时至今日,除了有点想念家里的老婆和孩子,我觉得一切都好。公司的价值观、人才观都与我不谋而合,团队氛围也很不错,做的项目也很正确,北京的环境我也开始适应了。

简单说一下,我参与的是一个 DeFi 项目,虽然入职挂的是技术开发总监的职位,但目前也是做一线的研发,虽然还不能最大化实现我的优势和价值,但这些还需要在工作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产出优质成果,从而逐渐地体现出来。

未来规划

首先,在个人品牌方面,我的目标就是想要实现突破,粉丝量依次突破 1 万、5 万、10 万。具体做法上,根据前面所提到的几个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解决:

  • 产出量严重不足:那就加速产出,第一目标是每周一篇文章的输出,第二目标是每周两篇
  • 不够专注:那接下来我打算专注在区块链技术领域,进行集中式地持续输出,尝试单点突破
  • 不懂运营:不懂就学,看书、请教大佬,要在这一块努力提升能力
  • 没能坚持:唯有死磕自己,别无他法

另外,除了写文章,也会在其他方面进行尝试,包括直播和开源

直播主要也是从区块链技术入手,前期计划主要就是将写过的文章再用直播的方式串起来讲解一遍,因此需要先输出系列文章之后,再进行一次直播,所以这个直播的频率不会太高。而且,我以前没做过直播,肯定也需要时间慢慢学习。

开源这块就是打算长期运营一个自己的开源项目,计划是从我之前写过的一套撮合引擎入手。之前就很多人问我撮合引擎是否开源?什么时候开源?那我今年就把它搞起来,满足大家的愿望

不过,直播和开源这两块也比较费时间和精力,可能也不会那么快就启动,我是打算在前几个月先集中精力进行文章的持续输出。等积累了一定的量之后才开始搞直播和开源。

以上,就是我在个人品牌之路上对未来的一点规划。而在事业上,在当前这家公司,我会以创业的心态深度参与进去,努力做出成功的产品,短期目标就是在公司最大化实现我的价值,中期目标则是希望能得到机会进行内部创业,长期目标自然就是创业成功了。

以上规划,我给自己定下的时间周期是五年,也可以称为五年规划了。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4人点赞

若觉得本文不错,就分享一下吧!

评论

作者其他优质文章

正在加载中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赞赏金额会直接到老师账户
支付方式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今天注册有机会得

100积分直接送

付费专栏免费学

大额优惠券免费领

立即参与 放弃机会
意见反馈 帮助中心 APP下载
官方微信

举报

0/15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