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账号安全,请及时绑定邮箱和手机立即绑定

Fast-RCNN阅读笔记

标签:
资讯

系统架构

structure.png

由于RCNN存在流水线过长,检测速度慢的问题,Fast-RCNN几乎将整个过程置于深度学习的框架下,因此带来了准确率和速度的提升,该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如上图所示,有:

  • CNN特征提取器:与RCNN不同,该网络的输入为整张图片,输出为特征张量

  • 候选框提取:与RCNN相同使用Selective Search提取候选框,只是候选框通过大小变换后作用于CNN提取出的特征张量中,而不直接作用于图片

  • RoI Pooling层:该层次用于将不同大小的候选框归一化到同一个大小上,然后通过全连接层计算出固定长度的特征向量

  • 分类器:根据特征向量对物品进行分类,列表包括物品类别和背景

  • 回归器:根据特征向量微调候选框位置和大小,最终生成针对候选框的调整因子

该系统对于待识别图片,首先将其使用Selective Search处理获得一系列候选框,随后将其归一化到固定大小,送入CNN网络中提取特征。对于提取出的特征张量,假设其保留了原图片的空间位置信息,将候选框做对应变换后映射到特征张量上,提取出大小不同的候选区域的特征张量。对于每个候选区域的特征张量,使用RoI pooling层将其大小归一化,随后使用全连接层提取固定长度的特征向量。对于该特征向量,分别使用全连接层+softmax和全连接层+回归判断类别并计算原候选框的调整因子。

候选框提取

候选框的提取与RCNN相同,使用Selective Search算法,该算法会提供一系列候选区域框,而不是遍历各种大小的子图,所以速度快于滑动框,Selective Search的具体说明参看RCNN笔记。需要指出的是,该部分是整个网络的速度瓶颈。

CNN特征提取

网络的基本结构是VGG-16网络,相对于原网络,做了以下调整:

  • 最后一个最大值池化层用RoI池化层代替,该池化层可将不同大小的输入池化为统一大小输出。

  • 最后一层全连接层使用两个分裂的全连接层代替,一个用于计算分类,一个用于计算候选框的调整因子

  • 输入改为两个,分别为原图和Selective Search产生的候选框坐标

RoI池化层

RoI池化层用于将不同大小的输入张量池化为固定大小,RoI池化层指定池化窗口的数量为W×HW \times HW×H,每个池化窗口的大小是根据池化区域变化的,例如一张图片的尺寸为w×hw \times hw×h,则每个窗口的大小为wW×hH\frac{w}{W} \times \frac{h}{H}Ww×Hh,假设W=4,H=4,有以下例子:

roi.png

如图左右各有一个大小不同的RoI区域,划分为W×HW \times HW×H个池化窗口,每个池化窗口的大小因原RoI区域尺寸不同而不同,经过RoI池化尺寸变为相同的W×HW \times HW×H。

分类器与回归器

分类器和回归器的输入为RoI池化输出的固定大小向量经过两层全连接层后产生的特征向量,分类器用于判断物品属于哪一类(类别+背景),回归器用于计算4个调整因子,调整因子部分内容见RCNN笔记。

模型训练

模型的训练过程与RCNN不同,Fast-RCNN将分类器和回归器的训练统一到深度学习的框架下,在Selective Search提取出候选区域RoI后,所有的训练均在深度学习框架下进行。

批处理

训练使用SGD算法,因此需要提取batch进行训练。batch的提取基于N张图片,每个batch提取\cfracRN\cfrac{R}{N}\cfracRN个区域,每个batch共R个数据。当N较小时,这种提取方法充分的使用了数据局部性,能提高训练速度。在本论文中,有R=128,N=2,即每个batch的数据来自两张图片,共128个RoI数据,其中要求25%的RoI为包含物体的(IoU>0.5),这些RoI被标记为对应类别,剩下的75%的RoI要求IoU在0.1~0.5之间,标记为背景。

多任务代价函数

该网络的输入有两个:

  • 分类结果p=(p0,p1,...,pK)p=(p_0,p1,...,p_K)p=(p0,p1,...,pK),共K+1个类别,包括K个物品和背景

  • 调整因子tk=(txk,tyk,twk,thk)t_k=(t_x^k,t_y^k,t_w^k,t_h^k)tk=(txk,tyk,twk,thk),调整的方式与RCNN相同

因此,代价函数必须考虑以上两种输出的代价,最终代价函数如下所示:
L(p,u.tu,v)=Lcls(p,u)+λ[u1]Lloc(tu,v)L(p,u.t_u,v) = L_{cls}(p,u) + \lambda[u \geq 1]L_{loc}(t^u,v)L(p,u.tu,v)=Lcls(p,u)+λ[u≥1]Lloc(tu,v)
第一个部分LclsL_{cls}Lcls为分类部分的代价函数,使用交叉熵函数,公式如下,其中u为该RoI区域的标记类别,p为神经网络输出的分类向量:
Lcls(p,u)=log(pu)L_{cls}(p,u) = -log(p_u)Lcls(p,u)=−log(pu)
第二个部分LlocL_{loc}Lloc为调整因子的代价函数,[u1][u \geq 1][u≥1]表示仅当当前位置不是背景时才考虑该部分代价, 超参数λ\lambdaλ表示两个部分之间的权重,论文中取1。LlocL_{loc}Lloc如下所示,其中t为网络输出的调整因子,v为目标调整因子。

$$
L_{loc}(t^u,v) = \sum\limits_{i \in \{x,y,w,h\}}smooth_{L_1}(t^u_i-v_i) \\
smooth_{L_1}=\begin{cases}0.5x^2 & |x| <1 \\ |x|-0.5&otherwise\end{cases}
$$

训练过程

由上,可以归纳Fast_RCNN的训练过程:

  1. 获取预训练模型

  2. 取N=2张图片前向传播,按批处理部分所述进行前向传播,并计算代价函数

  3. 根据代价函数反向传播更新权值跳转到2

其中,RoI pooling层的反向传播与Pool层相同,详情见CNN的反向传播,不同RoI的反向传播结果对应位置相加后再反向传播到前一层。为了达成尺寸不变性,还在训练中使用了图像金字塔和数据增强的方法。



作者:月见樽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802bbce17f74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TA 点赞

若觉得本文不错,就分享一下吧!

评论

作者其他优质文章

正在加载中
  • 推荐
  • 评论
  • 收藏
  • 共同学习,写下你的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赞赏金额会直接到老师账户
支付方式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今天注册有机会得

100积分直接送

付费专栏免费学

大额优惠券免费领

立即参与 放弃机会
意见反馈 帮助中心 APP下载
官方微信

举报

0/15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