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list、dict一样,有时候我们也需要考虑删除set的元素。
set提供了remove()方法允许我们删除set中的元素。name_set = set(['Jenny', 'Ellena', 'Alice', 'Candy', 'David', 'Hally', 'Bob', 'Isen', 'Karl'])
name_set.remove('Jenny')
print(name_set) # ==> set(['Ellena', 'Alice', 'Candy', 'David', 'Hally', 'Bob', 'Isen', 'Karl'])需要注意的是,如果remove的元素不在set里面的话,那么将会引发错误。
name_set = set(['Jenny', 'Ellena', 'Alice', 'Candy', 'David', 'Hally', 'Bob', 'Isen', 'Karl'])
name_set.remove('Jenny')
print(name_set) # ==> set(['Ellena', 'Alice', 'Candy', 'David', 'Hally', 'Bob', 'Isen', 'Karl'])
name_set.remove('Jenny') # ==> 重复remove 'Jenny'
# 引起错误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KeyError: 'Jenny'查看全部 -
比如,班里面来了新的同学,名字叫Gina。
names = ['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
name_set = set(names)
name_set.add('Gina')
print(name_set) # ==> set(['Gina', 'Alice', 'Candy', 'David', 'Ellena', 'Bob'])可以看到,'Gina'已经添加到name_set里面去了。对于set,如果添加一个已经存在的元素,不会报错,也不会改变什么。
names = ['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
name_set = set(names)
name_set.add('Alice')
print(name_set) # ==> set(['Bob', 'Ellena', 'Alice', 'Candy', 'David'])有些时候需要批量往set里面添加元素,如果一个一个add是比较麻烦的,有没有批量往set里面添加元素的方法呢?
set提供了update()方法,可以一次性给set添加多个元素。
比如,新来了一批同学,名字分别是['Hally', 'Isen', 'Jenny', 'Karl'],则可以使用update()方法,批量往set中添加。names = ['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
new_names = ['Hally', 'Isen', 'Jenny', 'Karl']
name_set = set(names)
name_set.update(new_names) # ==> set(['Jenny', 'Ellena', 'Alice', 'Candy', 'David', 'Hally', 'Bob', 'Isen', 'Karl'])
print(name_set)查看全部 -
有的时候,我们只想要 dict 的 key,不关心 key 对应的 value,目的就是保证这个集合的元素不会重复,这时,set就派上用场了。
set和list类似,拥有一系列元素,但是set和list不一样,set里面的元素是不允许重复的,而list里面可以包含相同的元素;set与list的另一个区别是,set里面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
创建set的方式是使用set(),并传入一个list,list的元素将会被转换成set的元素。s = set([1, 4, 3, 2, 5])
print(s) # ==> set([1, 2, 3, 4, 5])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打印的形式类似 list, 但它不是 list,仔细看还可以发现,打印的顺序和原始 list 的顺序有可能是不同的,因为set内部存储的元素是无序的。
另外,set不能包含重复的元素,我们传入重复的元素看看会发生什么。s = set([1, 4, 3, 2, 5, 4, 2, 3, 1])
print(s) # ==> set([1, 2, 3, 4, 5])可以看到,在传入set()的list中,包含了重复的元素,但是打印的时候,相同的元素只保留了一个,重复的元素都被去掉了,这是set的一个重要特点。
查看全部 -
dict提供keys()函数,可以返回dict中所有的key。
d = {'Alice': [50, 61, 66], 'Bob': [80, 61, 66], 'Candy': [88, 75, 90]}
for key in d.keys():
print(key)
# ==> Alice
# ==> Bob
# ==> Candyict提供values()函数,可以返回dict中所有的value。
d = {'Alice': [50, 61, 66], 'Bob': [80, 61, 66], 'Candy': [88, 75, 90]}
for key in d.values():
print(key)
# ==> [50, 61, 66]
# ==> [80, 61, 66]
# ==> [88, 75, 90]清除所有元素
dict提供clear()函数,可以直接清除dict中所有的元素。
d = {'Alice': [50, 61, 66], 'Bob': [80, 61, 66], 'Candy': [88, 75, 90]}
print(d) # ==> {'Alice': [50, 61, 66], 'Bob': [80, 61, 66], 'Candy': [88, 75, 90]}
d.clear()
print(d) # ==> {}查看全部 -
通过直接print(d),我们打印出来的是完整的一个dict;有时候,我们需要把dict中m一定条件的元素打印出来,比如成绩超过60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则需要遍历dict(这种时候需要使用for循环),并通过条件判断把满足条件的打印出来。
遍历dict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遍历dict的所有key,并通过key获得对应的value。d = {
'Alice': 45,
'Bob': 60,
'Candy': 75,
'David': 86,
'Ellena': 49
}
for key in d: # 遍历d的key
value = d[key]
if value > 60:
print(key, value)
# ==> Candy 75
# ==> David 86第二种方法是通过dict提供的items()方法,items()方法会返回dict中所有的元素,每个元素包含key和value。
for key, value in d.items():
if value > 60:
print(key, value)
# ==> Candy 75
# ==> David 86查看全部 -
dict提供便捷的pop()方法,允许我们快速删除元素,pop()方法需要指定需要删除的元素的key,并返回对应的value。
假设Alice转校了,需要把Alice的成绩删除,可以这样写:d = {
'Alice': 45,
'Bob': 60,
'Candy': 75,
'David': 86,
'Ellena': 49
}
print(d) # ==> {'Alice': 45, 'Bob': 60, 'Candy': 75, 'David': 86, 'Ellena': 49}
alice_score= d.pop('Alice')
print(alice_score) # ==> 45
print(d) # ==> {'Bob': 60, 'Candy': 75, 'David': 86, 'Ellena': 49}需要注意的是,pop()方法的参数是dict中的key,当key不存在时,同样会引起错误。比如在上述操作中,已经把Alice的成绩删除了,假如再次pop('Alice'),将会引发错误。
d.pop('Alice')
# 报错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KeyError: 'Alice'查看全部 -
d = {
'Alice': 45,
'Bob': 60,
'Candy': 75,
'David': 86,
'Ellena': 49
}
d['Bob'] = 75
print(d)
# ==> {'Alice': 45, 'Bob': 75, 'Candy': 75, 'David': 86, 'Ellena': 49}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原来Bob的成绩是60,现在变成75了,因为d['Bob'] = 75的缘故。
因此我们发现这个赋值语句其实有两个功能:当key不存在时,往dict中添加对应的key: value元素。
当key存在时,会更新dict,用新的value替换原来的value。
因此,在使用赋值语句往dict中添加元素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覆盖问题,我们需要先判断key是否存在,然后再做更新。
查看全部 -
d = {
'Alice': 45,
'Bob': 60,
'Candy': 75,
'David': 86,
'Ellena': 49,
'Gaven': 86
}此时,如果想通过名字来查询某个同学的成绩,也就是通过key来查询value,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dict提供通过key找到对应value的功能,通过d[key]的形式,就可以得到对应的value。d = {
'Alice': 45,
'Bob': 60,
'Candy': 75,
'David': 86,
'Ellena': 49,
'Gaven': 86
}
print(d['Bob']) # ==> 60
print(d['Alice']) # ==> 45这和list通过下标找到对应位置的元素是类似的。
回顾一下前面使用下标的方式访问list元素的时候,当下标不存在时,就会引发错误,在dict中,也是一样的,当对应的key不存在时,也会引发错误。d = {
'Alice': 45,
'Bob': 60,
'Candy': 75,
'David': 86,
'Ellena': 49,
'Gaven': 86
}
print(d['Dodo'])
# 抛出异常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KeyError: 'Dodo'它的意思是key不存在,因此我们在需要通过key找到value时,一定要先判断key存不存在,然后才使用上面的方式获取对应的value,以避免错误。
if 'Alice' in d:
print(d['Alice']) # ==> 45
if 'Dodo' in d: # Dodo不存在,所以不会走下面的逻辑
print(d['Dodo'])除了使用这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可以通过key来获取对应的value,这种方法不会引起错误,dict本身提供get方法,把key当作参数传递给get方法,就可以获取对应的value,当key不存在时,也不会报错,而是返回None。
print(d.get('Alice')) # ==> 45
print(d.get('Dodo')) # ==> Noned = {
'Alice': 45,
'Bob': 60,
'Candy': 75,
'David': 86,
'Ellena': 49
}
dg=['Alice', 'Bob', 'Candy', 'Mimi', 'David']
for g in dg:
print(d.get(g))
查看全部 -
python的dict就是专门保存这种映射的,使用dict可以方便的保存“名字”->“成绩”的映射。
在dict中,每一项包含一个key和一个value,key和value是一一对应的,在解决上面的问题中,我们可以使用名字作为key,成绩作为value,那么dict的定义如下:d = {
'Alice': 45,
'Bob': 60,
'Candy': 75,
'David': 86,
'Ellena': 49
}查看全部 -
T = (1, 'CH', [3, 4])
这里T有三个元素,第一个元素是数字类型,第二个元素是字符串类型,第三个元素是列表类型的,我们尝试修改第三个元素的数据。
T = (1, 'CH', [3, 4])
L = T[2]
print(L) # ==> [3, 4]
# 尝试替换L中的元素
L[1] = 40
print(L) # ==> [3, 40]
print(T) # ==> (1, 'CH', [3, 40])查看全部 -
接着,我们创建包含一个元素的tuple。
T = (1)
print(T) # ==> 1可以看到,改变优先级我们是通过()来实现的,这和元组的定义有冲突,这就解释了前面只有一个元素的元组,为什么打印出来却得到一个数字的结果了。
因为()既可以表示tuple,又可以作为括号表示运算时的优先级,结果(1)被Python解释器计算出结果 1,导致我们得到的不是tuple,而是整数 1。
因此,要定义只有一个元素的tuple,需要在元素后面添加一个逗号,。T = (1, )
print(T) # ==> (1, )而对于多个元素的tuple,则加和不加这个逗号,效果是一样的。
>>> T = (1, 2, 3,)
>>> print(T) # ==> (1, 2, 3)查看全部 -
count()方法用来统计tuple中某个元素出现的次数。
T = (1, 1, 2, 2, 3, 3, 1, 3, 5, 7, 9)
print(T.count(1)) # ==> 3
print(T.count(5)) # ==> 1index()方法可以返回指定元素的下标,当一个元素多次重复出现时,则返回第一次出现的下标位置。
T = (1, 1, 2, 2, 3, 3, 1, 3, 5, 7, 9)
T.index(9) # ==> 10
T.index(5) # ==> 8
T.index(1) # ==> 0 # 多次出现,返回第一次出现的位置查看全部 -
#ch是在for循环中定义的,意思是把字符串s中的每一个元素依次赋值给ch,然后再把ch打印出来,直到打印出字符串s的最后一个字符为止。
s = 'ABCD'
for ch in s:print(ch) # 注意缩进
查看全部 -
正向从0开始,倒向从—1开始查看全部
-
定义元组的方式是使用小括号()将元组内的元素括起来。
T = ('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
# 通过下标的方式访问元素
print(T[0]) # ==> Alice
print(T[4]) # ==> Ellena
# 切片
print(T[1:3]) # ==> ('Bob', 'Candy')查看全部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