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 = [95.5, 85, 59, 66, 72]
L.sort(reverse = True)
#重置list排序-倒序
print(L[0:3])
查看全部 -
这个赋值语句其实有两个功能:
当key不存在时,往dict中添加对应的key: value元素。
当key存在时,会更新dict,用新的value替换原来的value。
d = {
'Alice': 45,
'Bob': 60,
'Candy': 75,
'David': 86,
'Ellena': 49
}
d['Bob'] = 75
print(d)
# ==> {'Alice': 45, 'Bob': 75, 'Candy': 75, 'David': 86, 'Ellena': 49}查看全部 -
需要往里面添加Dodo、Mimi的成绩时,可以使用赋值语句往里面添加元素:
d = {
'Alice': 45,
'Bob': 60,
'Candy': 75,
'David': 86,
'Ellena': 49
}d['Mimi'] = 72
d['Dodo'] = 88
print(d)实际上,value可以是任意类型的元素,可以是list、tuple等:
d['Mimi'] = [72, 73]
d['Dodo'] = [88, 90]
print(d)此后,如果Mimi、Dodo的第三次成绩也出来了,则可以先通过key把对应的value查询出来,然后再往类型是list的value中添加第三次的成绩:
d['Mimi'].append(75)
d['Dodo'].append(90)
print(d)查看全部 -
有时候,我们会想获取字符串的一部分(子串),这个时候我们采取切片的方式获取,切片需要在中括号[]中填入两个数字,中间用冒号分开,表示子串的开始位置和结束位置,并且这是半闭半开区间,不包括最后的位置。查看全部
-
因此我们可以使用位置的方式取出字符串中特定位置的字符,按照位置取字符串的方式使用中括号[]访问,这个时候可以把字符串看作是一个列表(一种新的数据类型,在后面会继续学习),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程序的世界中,计数是从0开始的,使用0来表示第一个。 s = 'ABC' a = s[0] # 第一个 b = s[1] # 第二个 c = s[2] # 第三个 print(a) # ==> A print(b) # ==> B print(c) # ==> C查看全部
-
因为计算机只能处理数字,如果要处理文本,就必须先把文本转换为数字才能处理。最早的计算机在设计时采用8个比特(bit)作为一个字节(byte),所以,一个字节能表示的最大的整数就是255(二进制11111111=十进制255),0 - 255被用来表示大小写英文字母、数字和一些符号,这种编码方式被称为ASCII编码,比如大写字母 A 的编码是65,小写字母 z 的编码是122。 如果要表示中文,显然一个字节是不够的,至少需要两个字节,而且还不能和ASCII编码冲突,所以,中国制定了GB2312编码,用来把中文编进去。 类似的,日文和韩文等其他语言也有这个问题。为了统一所有文字的编码,Unicode应运而生。Unicode把所有语言都统一到一套编码里,这样就不会再有乱码问题了。 Unicode通常用两个字节表示一个字符,原有的英文编码从单字节变成双字节,只需要把高字节全部填为0就可以。查看全部
-
# 指定顺序 template = 'Hello {0}, Hello {1}, Hello {2}, Hello {3}.' result = template.format('World', 'China', 'Beijing', 'imooc') print(result) # ==> Hello World, Hello China, Hello Beijing, Hello imooc.查看全部
-
通过d[key]的形式,就可以得到对应的value。如:
d = {
'Alice': 45,
'Bob': 60,
'Candy': 75,
'David': 86,
'Ellena': 49,
'Gaven': 86
}
print(d['Bob']) # ==> 60
在dict中,也是一样的,当对应的key不存在时,也会引发错误。print(d['Dodo'])
# 抛出异常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KeyError: 'Dodo'dict本身提供get方法,把key当作参数传递给get方法,就可以获取对应的value,当key不存在时,也不会报错,而是返回None。
print(d.get('Alice')) # ==> 45
print(d.get('Dodo')) # ==> None查看全部 -
使用dict可以方便的保存“名字”->“成绩”的映射。
在dict中,每一项包含一个key和一个value,key和value是一一对应的,在解决上面的问题中,我们可以使用名字作为key,成绩作为value,那么dict的定义如下:d = {
'Alice': 45,
'Bob': 60,
'Candy': 75,
'David': 86,
'Ellena': 49
}在定义里,我们使用花括号{}表示这是一个dict,然后key和value之间使用冒号:分割,并且每一组key:value的最后,以逗号,表示这一组的结束。
我们也可以使用以下的方式定义一个dict。
d = dict()
print(d) # ==> {}不过这种定义方式,默认得到的是一个空dict,需要调用函数往里面添加数据,我们后面会继续学习。
查看全部 -
tuple是不可变的,tuple里面的元素,也是不可替换的。但是这针对的是仅包含基础数据类型(数字类型、布尔类型、字符串类型)的数据,对于组合数据类型,则不受这个约束。
T = (1, 'CH', [3, 4])
L = T[2]
print(L) # ==> [3, 4]
# 尝试替换L中的元素
L[1] = 40
print(L) # ==> [3, 40]
print(T) # ==> (1, 'CH', [3, 40])虽然tuple中的list元素改变了,但是tuple本身指向的list仍然是同一个list,list本身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list里面的一个元素,这是tuple所约束不到的范围。
查看全部 -
包含 0 个元素的 tuple,也就是空tuple,直接用()表示:
T = () ; print(T) # ==> ()
要定义只有一个元素的tuple,需要在元素后面添加一个逗号","。
T = (1, )
print(T) # ==> (1, )不加逗号:
T = (1)
print(T) # ==> 1,显示出来的不是元组,而是一个数查看全部 -
count()方法用来统计tuple中某个元素出现的次数。对于不存在的元素,count方法不会报错,而是返回0。
T = (1, 1, 2, 2, 3, 3, 1, 3, 5, 7, 9)
print(T.count(1)) # ==> 3;print(T.count(10)) # ==> 0index()方法可以返回指定元素的下标,当一个元素多次重复出现时,则返回第一次出现的下标位置。
T = (1, 1, 2, 2, 3, 3, 1, 3, 5, 7, 9)
T.index(9) # ==> 10
T.index(5) # ==> 8
T.index(1) # ==> 0 # 多次出现,返回第一次出现的位置index()方法和count()方法不一样,当指定的元素不存在时,使用index()方法Python会报错。
查看全部 -
tuple是固定不变的,一旦变成tuple,tuple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不可被改变,同时也不能再往tuple中添加数据,而list是可以的。
查看全部 -
L = [75, 92, 59, 68, 99]
sum = 0.0
for x in L:
print(x)
sum += x
print(sum / 5)
查看全部 -
二进制数只使用数字0、1表示,在Python中,二进制整数使用前缀
0b表示十六进制使用前缀
0x在Python中,把10用e替代,比如:
1.23x10^9就是1.23e9字符串是以''或""括起来的任意文本
and运算是与运算,只有所有都为 True,and运算结果才是 True。or运算是或运算,只要其中有一个为 True,or 运算结果就是 True。not运算是非运算,它是一个单目运算符,把 True 变成 False,False 变成 True。空值是Python里一个特殊的值,用
None表示 None不能理解为0
查看全部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