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ython中list列表内元素可进行替换。
列表中已有的元素,可通过索引指定位置,再赋予新的元素皆可以替换列表中原有的元素。
如:L=['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中,需将列表中原有元素'Candy'去掉,同时添加一个新元素'Canlina',按照字母排序,新元素的位置恰好是原有元素的位置,原有元素'Candy'的位置处于列表的第三个元素,那么替换新元素时程序应编写为L[2]=‘Canlina’
names=['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 #list列表中原有元素 names[2]='Canlina' #将新元素替换至列表中第三个位置 print(names) #==》输出 ['Alice', 'Bob', 'Canlina', 'David', 'Ellena']
替换元素也可用元素倒序索引来进行,如上诉列子,names[2]可书写成names[-3]。
注:若替换一个不存在的元素位置时,同样会引起Python运行错误
查看全部 -
# Enter a code
def func(param):
if isinstance(param, list):
result = 0
for item in param:
if isinstance(item, int) or isinstance(item, float):
result += item
return result
elif isinstance(param, tuple):
result = 1
for item in param:
if isinstance(item, int) or isinstance(item, float):
result *= item
return result
return None
print([1, 2, 3, 'abc'])查看全部 -
Python中,list列表中的元素可以删除。
删除列表元素时可使用pop()方法,但pop()方法在删除列表元素时默认删除的是处于末尾的元素。
若需删除指定位置的元素,需要在pop()方法内设置一个参数,该参数位置即为指定删除的元素位置,如指定删除列表内第三个位置的元素时,pop()方法内设置参数为pop(2)。
pop()内只可接受一个参数,若有多个参数需要删除时,需设置多个pop()方法,不可在一个pop()内设置多个参数。
注:在删除列表内指定位置的参数时,该参数删除后,处于后一位的参数将会往前迁移至被删除的参数的所处位置。
如:L=['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删除第三个参数'Candy',第三个参数'Candy'删除后,处于它后一位的参数'David'将会往前迁移成第三个参数。
查看全部 -
例:将'Zero', 'Phoebe', 'Gen'按照不同方法以首字母顺序插入list列表['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中
(1)append()和insert()联合的方法
names=['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 #list列表中原有元素 names.append('Zero') #首字母Z,在26字母中末尾,使用append()方法 names.insert(5,'Gen') #首字母G,按list列表原有元素应排在第六位,使用insert()方法 names.insert(6,'Phoebe')#首字母P,按list列表原有元素应排在第七位,使用insert()方法 print(names) #==》输出(2)sort()公式和append()方法联合
L=['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 #list列表原有元素 O=['Zero', 'Phoebe', 'Gen'] #将需要插入的新元素组成列表 O.sort() #运行sort()服务,将首字母从小到大排序 for i in O: #将O列表所含元素依次代入i L.append(i) #将i所含元素插入L列表 print(L) #==》输出
查看全部 -
在Python中,可以向list列表中添加新元素。
向列表添加新元素有两种方法。
(1)使用append()方法,将新元素追加至元素末尾。但需要注意的是,append()方法总是将新元素添加到列表的尾部,无法添加至列表的指定位置。
(2)使用insert()方法,insert()方法与append()方法不一样,insert()方法可将新元素添加至指定位置,因此insert()方法需要两个参数,分别为需要插入的位置以及需要插入的文字。
注:如果list列表内需要插入的新元素的位置在原先已存在元素时,在新元素插入后,圆心的元素都会自动往后移动一位,这个时候再使用相同的索引获取后面的元素,将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如:names = ['Alice', 'Bob', 'David', 'Ellena'],需要插入一个新元素'Candy',若按照首字母排序的话那么新元素应排在第三的位置,那么代码展示为
names = ['Alice', 'Bob', 'David', 'Ellena'] #原列表 print(names[2]) # ==> David #取列表内第三个元素结果 names.insert(2, 'Candy') #将新元素'Candy'插入第三的位置 print(names[2]) # ==>Candy #索引第三个位置的元素时则得到新的结果
查看全部 -
1.除了返回None、一个值以外,函数也可以返回多个值,在函数中,如果需要返回多个值,多个值之间使用逗号分隔即可,但是需要注意顺序。
2.也可以使用一个值存储函数返回的多值结果。
3.注意打印的result,其实它是tuple类型,如果我们需要取出结果中的周长或者面积,使用对应位置的下标就可以获得对应的结果。
查看全部 -
python内置函数https://docs.python.org/3/library/functions.html
查看全部 -
使用倒序的手法进行访问list列表时也可以用sort方式进行切片访问。
scores=[95.5,85,59,66,72] scores.sort(reverse=True) print(scores[-5:-2])
在上述公式中,scores.sort是现将列表内元素进行从小到大的排序,再通过执行reverse=True将已排列好的顺序进行倒序,即更改为从大到小,再通过切片的方式取得想要的结果
查看全部 -
访问list列表内元素时支持倒序,在list列表中,最后的元素也就是倒数第一个,使用倒序的方式来表示时用-1来表示。
以names = ['Alice', 'Bob', 'David', 'Ellena']为例,列表内最后一个元素为'Ellena',因此当我们计算结果编写为print(names[-1])时,我们即可得到Ellena,若更改为print(names[-2]),则会取列表内倒数第二个元素,即David。
注:访问list列表时倒序与正序访问一致不可越界,当访问列表数发生越界时,系统将会进行报错提醒。
查看全部 -
list列表使用索引方式可进行访问时可用单个索引与联合索引方式。
如:L = [95.5, 85, 59, 66, 72],取成绩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
单个索引方式为:
L=[95.5, 85, 59, 66, 72] print(names[0])#第一名在列表元素第一位,取索引值0 print(names[1])#第二名在列表元素第二位,取索引值1 print(names[4])#第三名在列表元素第二位,取索引值4
联合索引方式为:
scores=[95.5, 85,59,66,72] print(scores[0],scores[1],scores[4])#将索引值组合在一起同步输出
查看全部 -
s = 0
rs = 0
while s < 1000 :
print (rs)
if s % 2 != 0
Continue
rs += s
查看全部 -
Python中代码区分大小写
查看全部 -
while
if
continue #此处continue相当于if True ,直接跳过While循环内的后续所有代码,直接继续前面部分的代码,相当于循环的分界线;
查看全部 -
“while True:”中“True”首字母需要大写
“在Python中,=是赋值的意思,==是用于判断是否相等。 他们之间的区别就是代表的含义有所不同。 一个等号代表的含义是赋值,将某一个数值赋给某个变量,比如a=3,将3这个数值赋予给a。 两个等号是判断是否相等,返回True和False,比如1==1,他们是相等的,那么就返回true;1==2,他们是不相等的,那么就返回false。”
查看全部 -
数字上相等“==”,True(注意大写)
查看全部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