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多 范罗苏姆发明Python
查看全部 -
C/C+.Java.python比较
查看全部 -
tuple和list不一样的是,tuple是固定不变的,一旦变成tuple,tuple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不可被改变,同时也不能再往tuple中添加数据,而list是可以的。
查看全部 -
可以学习《编程必备基础知识》了解更多转换的细节查看全部
-
除了返回None、一个值以外,函数也可以返回多个值,在函数中,如果需要返回多个值,多个值之间使用逗号分隔即可,但是需要注意顺序。
def data_of_square(side): C = 4 * side S = side * side return C, S C, S = data_of_square(16) print('周长 = {}'.format(C)) # ==> 周长 = 64 print('面积 = {}'.format(S)) # ==> 面积 = 256也可以使用一个值存储函数返回的多值结果。
result = data_of_square(16) print(result) # ==> (64, 256)
查看全部 -
return表示返回的意思,函数体内部的语句在执行时,一旦执行到return时,函数就执行完毕,并将结果返回。
查看全部 -
重新
查看全部 -
index()方法 index()方法可以返回指定元素的下标,当一个元素多次重复出现时,则返回第一次出现的下标位置。 T = (1, 1, 2, 2, 3, 3, 1, 3, 5, 7, 9) T.index(9) # ==> 10 T.index(5) # ==> 8 T.index(1) # ==> 0 # 多次出现,返回第一次出现的位置
查看全部 -
count()方法
count()方法用来统计tuple中某个元素出现的次数。
T = (1, 1, 2, 2, 3, 3, 1, 3, 5, 7, 9) print(T.count(1)) # ==> 3 print(T.count(5)) # ==> 1
查看全部 -
1、当条件为True时,即继续运行下去。
2、while True:
print(1)由于while的条件一直为True,所以这个代码将会无限的输出1,同学们不要轻易尝试。
查看全部 -
count()方法用来统计tuple中某个元素出现的次数。
T = (1, 1, 2, 2, 3, 3, 1, 3, 5, 7, 9)
print(T.count(1)) # ==> 3
print(T.count(5)) # ==> 1
index()方法可以返回指定元素的下标,当一个元素多次重复出现时,则返回第一次出现的下标位置。
T = (1, 1, 2, 2, 3, 3, 1, 3, 5, 7, 9)
T.index(9) # ==> 10
T.index(5) # ==> 8
T.index(1) # ==> 0 # 多次出现,返回第一次出现的位置
查看全部 -
我们把封装重复逻辑代码的过程就做抽象,抽象是数学中非常常见的概念。
借助抽象,我们才能不关心底层的具体计算过程,而直接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问题。
写计算机程序也是一样,函数就是最基本的一种代码抽象的方式。查看全部 -
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函数,把重复的逻辑代码封装起来。
查看全部 -
如果要移除一个term
就用pop()
L = ['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
name = L.pop(2)
print(name) # ==> Candy
print(L) # ==> ['Alice', 'Bob', 'David', 'Ellena']
查看全部 -
如果要加term进去list里面的话
就用append()
只能加在最后面那边
L = [a,b,c]
L.append(d)
print (L) ==> a,b,c,d
就用insert()
insert 可以指定要放在第几个位置
L= [a,b,c]
L.insert(2,d)
print (L) ==> a,b,d,c
查看全部
举报